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有“搓丸样”动作等)、肌强直(肌肉僵硬、活动困难等)、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呈“面具脸”等)、姿势步态异常(早期摆臂幅度减小、后期慌张步态等);非运动症状有感觉障碍(疼痛、麻木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神经症状(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等)。
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多见于老年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患病可能影响日常精细动作,如穿衣、系纽扣等,生活方式上可能因震颤导致活动受限,病史较长者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逐渐下降。
肌强直:表现为肌肉僵硬,患者感觉肢体发紧。可累及四肢、颈部及面部肌肉。四肢肌强直可使患者活动困难,如转身、起床等动作变得迟缓,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因肌强直更容易跌倒,女性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因肌肉僵硬感到疲劳,病史较长者肌强直会进一步影响运动功能。
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面部表情减少,瞬目次数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多见于有一定病程的患者,男性患者可能在工作中因运动迟缓影响工作效率,女性患者在生活中可能因动作迟缓导致自我照顾时间延长,病史较长时运动迟缓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病情进展后出现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变快,不能及时止步,容易发生跌倒,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生跌倒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上需要家人更多协助,病史较长者姿势步态异常会极大限制活动范围。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
疼痛:常见肩颈部、腰部、四肢疼痛,可表现为刺痛、酸痛等,任何年龄均可出现,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疼痛感觉更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加重疼痛,病史较长者疼痛可能持续存在并影响睡眠。
麻木:可出现肢体麻木,多见于手部、足部,感觉异常可能在天气变化时更明显,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因感觉麻木更容易受伤,生活方式上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尖锐物品,病史较长者麻木可能影响对肢体状态的感知。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便秘:较为常见,由于胃肠道蠕动减慢导致,任何年龄段患者都可能出现,女性患者可能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加重便秘,病史较长者便秘会影响营养吸收。
排尿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排尿困难等,男性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前列腺相关问题,患病后排尿障碍可能加重,女性患者在绝经后也可能因泌尿系统变化出现类似情况,生活方式上需要注意适量饮水但避免睡前大量饮水,病史较长者排尿障碍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风险更高,女性患者在体位变化时需缓慢起身,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病史较长者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增加跌倒风险。
精神、神经症状
抑郁:较为常见,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任何性别、年龄患者都可能发生,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更易出现抑郁情绪,生活方式中社交活动减少可能加重抑郁,病史较长者抑郁会影响生活质量。
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男性患者也可能出现,生活压力较大时焦虑可能加重,女性患者在面临家庭、工作等多重压力时更易焦虑,病史较长者焦虑会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感知。
认知障碍: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轻度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中重度时可发展为痴呆,任何年龄患者都可能出现,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需要家人加强照顾,病史较长者认知障碍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
睡眠障碍: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等,任何年龄段患者都可能存在,女性患者在月经、更年期等时期睡眠障碍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中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加重睡眠障碍,病史较长者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病情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