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是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涵盖多认知域损害影响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属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常见病因包括占比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等其他特定病因,临床表现早期近记忆力减退等,中晚期远记忆力等受累及有行为精神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影像学检查,分类有变性病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其他特定病因痴呆、非特定病因痴呆,不同人群中老年是高发群体需关注认知变化,有脑血管病史人群要警惕血管性痴呆,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需监测认知,非药物干预对各人群有延缓认知衰退意义。
一、痴呆的定义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涵盖记忆、语言、视空间技能、执行功能、抽象思维、计算力、定向力等多方面认知域的损害,且这种损害已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属于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
二、常见病因
(一)阿尔茨海默病
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60%-70%。发病与遗传因素(如特定基因突变)、年龄增长密切相关,老年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女性相对男性患病风险可能略有不同,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
(二)血管性痴呆
由脑血管病变引发,如脑梗死、脑出血、脑缺血等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脑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三)其他特定病因
包括路易体痴呆(与脑内路易小体沉积相关)、额颞叶痴呆(与额颞叶萎缩及神经元变性有关)、帕金森病相关痴呆、亨廷顿病性痴呆等,这些疾病分别有各自特异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早期主要以近记忆力减退为突出表现,如经常遗忘刚发生的事情,对近期接触的人物、事件等记忆模糊,但远记忆力相对保留。同时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命名障碍,交流时表达不流畅。视空间功能受损,如迷路、穿衣困难等。
(二)中晚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力逐渐受累,出现对过去经历的事件记忆不清。语言功能进一步恶化,可能发展为完全不能表达或理解语言。视空间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辨别方向、完成简单的空间任务。还会出现行为和精神症状,如淡漠、抑郁、幻觉、妄想、躁动不安等,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需依赖他人照料。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过程、既往病史(如脑血管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等)、用药史等。
(二)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专业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共济运动等情况,排查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三)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工具量化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
(四)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脑萎缩、脑血管病变等情况;头颅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细微结构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内异常病变,辅助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分类情况
(一)变性病性痴呆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典型代表,还有额颞叶痴呆等,主要由大脑神经细胞变性导致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
(二)血管性痴呆
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脑组织梗死、出血等,进而影响认知功能,根据脑血管病变的不同类型又可细分为不同亚型。
(三)其他特定病因的痴呆
包括帕金森病相关痴呆(与帕金森病病程中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亨廷顿病性痴呆等,均有各自明确的原发疾病及病理基础。
(四)非特定病因的痴呆
部分痴呆患者难以明确具体的单一病因,归类为非特定病因的痴呆。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关注要点
(一)老年人群
是痴呆的高发群体,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认知功能的变化,如记忆力、语言表达、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的细微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
(二)有脑血管病史人群
此类人群要警惕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需积极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监测。
(三)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
若家族中有痴呆遗传病史,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监测,早期发现认知异常迹象,以便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同时,非药物干预对各人群均有一定意义,如老年人群可通过参与认知训练、社交活动等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