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儿童、老年人拉肚子拉脱水时,先判断脱水程度,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中重度或口服不耐受需静脉补液,同时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脱水纠正后要调整饮食、观察病情、加强护理。
一、判断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3%,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10%,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3.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以上,患儿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甚至无尿。
二、补充水分
1.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6个月-2岁的患儿,每丢失100ml体重,需补充50-100ml口服补液盐溶液;2岁以上的患儿,可少量多次服用,每1-2分钟喂5-10ml,逐渐增加剂量。口服补液盐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其原理是基于渗透压平衡等机制,可有效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
对于婴儿,可使用小勺或滴管少量多次喂服,避免一次大量服用引起呕吐。
2.静脉补液:
若患儿是中度或重度脱水,或存在呕吐频繁、口服补液无法耐受等情况,则需要进行静脉补液。静脉补液会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体重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种类。一般先快速补充累积损失量,常用的补液溶液有生理盐水、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根据患儿的血生化检查结果调整电解质的补充,如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例如,对于重度脱水伴有循环衰竭的患儿,首先要快速输入等渗含钠液(如2:1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按20ml/kg于30分钟-1小时内静脉输入,以迅速改善循环状况。
三、治疗原发病
1.感染性腹泻: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拉肚子,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中针对不同病原菌的用药规范。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主要依靠补液等对症处理,病程呈自限性。
2.非感染性腹泻:如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需调整饮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可改用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对于过敏引起的腹泻,需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婴儿腹泻拉脱水时,由于其生理特点,皮肤薄嫩,补液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发生臀红等情况。在口服补液时要特别小心,防止呛咳。对于小婴儿,静脉补液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多次穿刺,操作要轻柔。
儿童的补液速度要根据年龄等调整,年龄越小,补液速度越需谨慎控制,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前囟等变化,以评估补液效果。
2.老年人:
老年人拉肚子拉脱水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补液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调整,避免补液过快加重心脏负担。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心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补液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的原发病可能较多,在治疗原发病时要综合考虑其多种基础疾病对药物等治疗措施的耐受性,例如在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时要格外谨慎。
五、预防脱水的后续措施
1.调整饮食:在脱水纠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饮食的循序渐进和易消化。对于婴儿,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可给予稀释的牛奶等;较大儿童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让胃肠道有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
2.观察病情变化:即使脱水纠正后,仍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大便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再次出现腹泻加重、呕吐、发热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3.加强护理: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再次发生感染性腹泻而导致脱水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