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是病因,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上腹不适等,胃镜及病理见相应改变,靠胃镜等诊断,需与溃疡、胃癌等鉴别,治疗需除病因对症;急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炎症,由刺激性药物等致,发病急有上腹疼痛等,胃镜及病理有急性炎症改变,依病史等诊断,需与胆道疾病等鉴别,治疗要除病因,重者对症支持,不同年龄人群发病、表现、诊断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胃炎
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
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此外,长期饮酒、吸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也可引发慢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其中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病,比如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更易因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等导致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定义: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病因:包括服用刺激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脑卒中、败血症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沙门菌等感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比如年轻人可能因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或服用刺激性药物等引发急性胃炎,而应激状态导致的急性胃炎在各种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尤其在有严重基础疾病需要接受大手术等应激情况的人群中更常见。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胀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其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检查来明确。
急性胃炎
发病较急,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由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除了胃部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原发病的表现,比如严重创伤患者可能同时伴有伤口疼痛、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情况。儿童患急性胃炎时,可能因表达不清而更易被忽视,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其是否有拒食、哭闹、呕吐物异常等情况。
三、胃镜及病理表现
慢性胃炎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斑等;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理表现可能在炎症程度等方面有一定特点,比如儿童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专业病理医生仔细鉴别。
急性胃炎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急性炎症改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病理活检,同时结合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需要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鉴别,比如消化性溃疡常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胃癌患者胃镜下可见占位性病变,病理可发现癌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在鉴别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如老年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要全面评估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
急性胃炎
主要根据病史(如近期服用刺激性药物、大量饮酒、应激情况等)、症状以及胃镜检查来诊断。需要与胆道疾病等鉴别,比如胆石症、胆囊炎也可引起上腹部疼痛,但通过胃镜检查可鉴别,胆道疾病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多无明显急性炎症改变。儿童急性胃炎鉴别诊断时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等特殊因素导致。
五、治疗原则
慢性胃炎
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根除Hp感染(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避免刺激性因素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及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如停用刺激性药物、戒酒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应激状态)。轻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愈;重者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时需及时处理。儿童急性胃炎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防止出现脱水等情况,同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