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治疗包括复位治疗(手法复位及外固定,外固定有小夹板和石膏固定且需依患者情况调整)、手术治疗(有手术指征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要依患者年龄等调整)、康复治疗(早期进行手指等活动,中期增加腕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加强力量训练且依年龄调整)及并发症防治(关注骨折愈合及下尺桡关节损伤后遗症并依情况处理)。
一、复位治疗
(一)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的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可先行手法复位。患者需取坐位或卧位,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法,通过对骨折端及下尺桡关节的牵引、推挤等操作,恢复骨折端的对位及下尺桡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一般需在X线透视下进行,以确保复位效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肌肉力量等情况不同,手法复位时力度等需适度调整,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手法复位相对更易,但也需轻柔操作;成年男性力量相对较大,可能需要稍大力度,但仍要遵循复位原则。
(二)外固定
1.小夹板固定:复位成功后,可采用小夹板固定。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形态等选择合适的小夹板,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适宜,过松则固定不稳,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小夹板固定能提供一定的稳定性,限制骨折端的活动,有利于骨折愈合,不同年龄患者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需根据其肢体肿胀情况等灵活调整,儿童肢体生长发育快,要注意观察固定情况,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及肢体生长。
2.石膏固定:也可选用石膏固定。石膏固定能提供较为稳定的外固定环境,对于一些复位后稳定性较好的情况适用。但石膏固定后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需密切关注,防止出现缺血性改变;儿童石膏固定要注意不要过紧,避免影响其肢体发育。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当手法复位失败,或骨折端不稳定,或合并有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难以维持骨折的对位,此时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指征的把握可能略有不同,儿童骨折若有明显移位且手法复位困难,也可能需要手术,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手术方法
手术通常采用切开复位,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同时修复下尺桡关节的损伤结构。手术过程中要精确复位,确保骨折端良好的对位对线,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对于老年患者,手术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尽量减少创伤;儿童手术则要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式。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在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即伤后1-2周内,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肩部和上臂的肌肉收缩锻炼等。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避免关节僵硬。儿童早期康复要注意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以不引起疼痛和不适为宜;老年患者早期康复也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度锻炼。
(二)中期康复
伤后2-6周,可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儿童在康复训练时家长要给予协助和监督,确保训练安全有效;成年患者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加大训练力度。
(三)后期康复
伤后6周以上,骨折初步愈合后,要加强腕关节及前臂的力量训练,可通过握力器、屈伸阻力训练等方式进行,逐步恢复腕关节和前臂的正常功能。老年患者后期康复要注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儿童则要在康复训练中兼顾其生长发育,促进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四、并发症防治
(一)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定期进行X线检查。对于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营养支持等。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加强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二)下尺桡关节损伤后遗症
如出现下尺桡关节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下尺桡关节,避免过度使用。不同年龄患者出现后遗症后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要考虑其未来生长发育对关节功能的影响,采取更谨慎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成年患者则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