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晕厥是脑部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常见原因有血管迷走性、心源性、脑源性、代谢性等,有前驱症状、发作及恢复后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针对病因,预防要避免诱因、积极治基础病、合理饮食作息,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状况,定期体检,避免诱发因素,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常见原因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多与情绪紧张、疼痛、闷热、长时间站立等因素有关。当受到这些刺激时,会导致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引起血管扩张,心率减慢,从而使脑部供血减少,引发晕厥。例如,儿童在看到流血等紧张场景时可能诱发。
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晕厥。一些心律失常,像房室传导阻滞等也可能引起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脑部血管病变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例如脑血管畸形,脑血管发育异常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癫痫也可能在发作时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晕厥表现,但本质是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
代谢性晕厥:某些代谢紊乱情况可导致晕厥。如低血糖,儿童如果长时间未进食,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就可能出现晕厥,常见于空腹参加剧烈运动的儿童;还有低钠血症等,也可能影响脑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晕厥。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可能有一些先兆表现,如头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汗、恶心、乏力等。儿童可能会说自己感觉不舒服,表现出身体不适的状态。
晕厥发作: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肌肉松弛,有的可能伴有肢体抽搐、尿便失禁等情况,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内可自行恢复。
恢复后表现:晕厥恢复后,儿童可能会有乏力、嗜睡、头痛等不适,经过休息后一般可逐渐缓解。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晕厥发作的诱因、发作时的表现、前驱症状、发作频率等。例如询问家长儿童晕厥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发作前有没有特殊的感觉等。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的身体检查,如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还会进行心脏听诊,检查心脏有无杂音等异常,以及神经系统检查,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体征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源性因素导致的晕厥。
脑电图:对于怀疑脑源性晕厥,尤其是癫痫相关的情况,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脑部异常放电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能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源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糖、电解质检查:用于排查代谢性因素导致的晕厥,如检测血糖水平以排除低血糖,检测电解质水平排除低钠血症等代谢紊乱情况。
治疗与预防
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通过让儿童平卧、抬高下肢等体位调整,多数可自行恢复;对于心源性晕厥,需要根据具体的心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脑源性晕厥则根据脑部疾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脑血管畸形可能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等;代谢性晕厥则针对代谢紊乱进行纠正,如低血糖时补充糖分等。
预防
避免诱因: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儿童,要尽量避免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诱因。比如在儿童参加考试等可能紧张的场合前,提前做好心理疏导;避免让儿童长时间待在闷热的房间里。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心脏疾病、脑部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以减少晕厥发作的风险。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和治疗。
合理饮食与生活作息: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避免空腹参加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有晕厥先兆或疑似晕厥发作的情况,应立即让儿童平卧,保持周围环境通风。同时,要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导致晕厥的疾病并及时干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护理,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等。在儿童的活动和学习中,要避免可能诱发晕厥的因素,给予儿童足够的关心和照顾,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