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发病与子宫肌层损伤有关,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进行性加重痛经等,超声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不均匀回声,MRI可显示异常信号灶,治疗有药物和手术;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与女性性激素相关,表现为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等,超声示子宫肌层结节、边界清,MRI可准确判断肌瘤情况,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和手术,妊娠期和绝经后有不同处理。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发病机制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向肌层内生长有关,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好发于30-50岁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腺肌症
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这是因为子宫肌层病变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功能,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等因素引起。
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这是由于异位的内膜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所致。
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性交疼痛等,妇科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子宫肌瘤
月经改变: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致宫腔增大,内膜面积增加,也会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而浆膜下肌瘤对月经影响较小。
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脱出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其表面易感染、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症状。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硬。
三、辅助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内可见不均匀回声,有时可见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肌层内血流信号增多。
子宫肌瘤:超声可显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结节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结节周边有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腺肌症: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内异位内膜腺体及间质的分布情况,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异常信号灶。
子宫肌瘤: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有重要价值,肌瘤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像等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的结节。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腺肌症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GnRH-a可抑制卵巢功能,使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异位的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但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复发风险较高。
子宫肌瘤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复查一次即可,因为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多又逐渐增大。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腺肌症或子宫肌瘤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相关症状,如痛经、阴道流血等,分娩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对于绝经后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若症状不明显可随访观察,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无明显变化也可定期复查,若出现肌瘤迅速增大等情况则需考虑手术等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