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选硬板床仰卧位膝下垫软枕减轻腰部肌肉紧张)、牵引治疗(增加椎间隙宽度等牵引重量等按不同年龄调整)、物理治疗(热敷促血液循环等不同年龄注意调整温度等、超短波治疗改善循环等不同年龄调整能量参数、红外线治疗促循环等不同年龄调整距离时间)、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炎止痛儿童忌用等、肌肉松弛剂缓解痉挛注意儿童用药禁忌等);手术治疗适用于严格非手术无效、有马尾神经综合征、有明显神经根压迫症状等患者,手术方法有传统开放手术(直接切除突出椎间盘等不同年龄操作精细)和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儿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床休息是首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一般建议严格卧床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需注意卧床期间的护理,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卧床休息是纠正不良状态的重要开始。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患者,更应重视急性期的卧床休息。
具体操作:患者应选择硬板床,保持仰卧位,可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髋关节、膝关节微屈,以减轻腰部肌肉的紧张度。
2.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0%-20%,牵引时间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不同年龄患者牵引重量需调整,儿童牵引重量应更轻,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不良的患者通过牵引可改善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但需注意牵引后的反应。有腰椎病史的患者牵引前需评估病情。
具体操作:可采用骨盆牵引,患者仰卧,骨盆牵引带包裹骨盆,通过滑轮和砝码进行牵引。
3.物理治疗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的热敷方法有热水袋热敷、热毛巾热敷等,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患者热敷温度需适当调整,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生活方式导致腰部肌肉紧张的患者适合热敷。有皮肤破损、感觉障碍等情况的患者不宜热敷。
超短波治疗:超短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每次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周治疗2-3次。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超短波治疗的能量需调整,儿童更要谨慎选择能量参数。有金属内固定物的患者不宜进行超短波治疗。
红外线治疗:红外线治疗可以穿透皮肤,达到深部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每次照射距离皮肤30-50厘米,时间10-15分钟,每日1-2次。不同年龄患者照射距离和时间需调整,儿童需避免近距离长时间照射。
4.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症状。但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可能对胃肠道、肾脏等有不良影响。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或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的措施。
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等,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但同样需注意儿童的用药禁忌,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明显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如下肢肌力明显减退、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需更谨慎,儿童患者只有在病情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等情况下才考虑手术。生活方式不良且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若符合手术适应证可考虑手术。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
2.手术方法
传统开放手术: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术等。通过手术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儿童的脊柱结构与成人不同,手术中需特别注意保护脊髓等结构。生活方式相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后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防止复发。
微创手术:如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儿童患者,微创手术的应用也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其手术操作同样要考虑儿童脊柱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