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有一般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惊厥发作、脑膜刺激征、精神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依病毒类型选药,考虑儿童特点)、对症治疗(控制惊厥、降颅内压、改善脑代谢)及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有后遗症者早期介入,儿童康复需遵儿科原则、个性化方案及家长配合)。
一、病毒性脑炎的症状
(一)一般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40℃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感染的一种表现,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波动较大。
2.头痛:较为常见,是由于颅内炎症刺激脑膜或脑血管引起,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用手抓头等,成人则可明确表述头痛的程度和性质。
3.全身不适:患者常感觉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二)神经系统症状
1.意识障碍:轻至嗜睡,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儿童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忽视,如原本活泼的儿童变得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炎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意识障碍越明显。
2.惊厥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惊厥,这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现惊厥,且惊厥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为局部肢体抽搐或全身大发作。
3.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是常见的脑膜刺激征表现,儿童由于颈部肌肉相对较软,颈项强直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可通过其他检查如克氏征、布氏征等来辅助判断。这是因为炎症累及脑膜,刺激神经根引起相应的反射异常。
4.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幻觉、定向力障碍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原本性格的改变,如原本温顺的孩子变得异常暴躁等,这与病毒对脑实质的损害影响了神经递质和神经功能有关。
5.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受累的脑区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障碍)、失语(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等,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影响了神经传导和功能。
二、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儿童,要频繁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以维持机体的氧供,保障重要器官的功能。
2.支持治疗: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应,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补液中的电解质成分,以保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二)抗病毒治疗
根据病毒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能抑制病毒DNA合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但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剂型。
(三)对症治疗
1.控制惊厥:对于出现惊厥的患者,可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等。但儿童使用抗惊厥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避免对儿童的呼吸、心血管系统等产生过度抑制。地西泮静脉注射时要缓慢给药,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心率变化。
2.降低颅内压:当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加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对于儿童,要注意甘露醇的渗透压和剂量,防止引起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甘露醇时要快速静脉滴注,以迅速发挥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3.改善脑代谢:可使用一些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胞磷胆碱等,有助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对于有脑实质损害的患者,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代谢和修复。
(四)康复治疗
对于病情稳定后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如偏瘫、失语等,需要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儿童的康复治疗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物理治疗可通过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治疗则针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特殊人群如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耐心陪伴,同时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