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是男性不能持续获得或维持足够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性生活且病程超三月,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阴茎勃起异常伴可能的心理问题,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治疗包括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综合考虑其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男性不能持续获得或维持足够的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病程通常在3个月以上。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血管壁弹性减退、血管内膜增厚等血管性因素发生率增加,神经调节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这些都可能导致阳痿发生率升高。例如,50岁以上男性中,约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阴茎海绵体血管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减少阴茎海绵体的血液供应。长期吸烟的人发生阳痿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
酗酒:大量饮酒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和神经传导,干扰阴茎勃起的神经调节和血管调节机制。长期酗酒者容易出现阳痿症状。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肥胖发生率增加,而肥胖是阳痿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运动不足还会影响血管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进而影响阴茎勃起功能。
疾病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狭窄,影响阴茎海绵体的血液灌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包括阴茎海绵体的血流,从而增加阳痿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会导致阴茎勃起相关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血管病变会使阴茎海绵体血管狭窄、血流减少,是糖尿病患者发生阳痿的重要原因,约有50%-7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性激素的调节,导致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等;垂体功能减退也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引发阳痿。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勃起硬度不够或勃起维持时间短,无法进行正常的性交活动。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可能进一步加重阳痿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情况、发病时间、相关疾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是否长期服用某些可能引起阳痿的药物(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等)。
体格检查:包括生殖器检查,观察阴茎的外观、睾丸的大小和质地等,同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阴茎感觉、反射等神经功能情况。
实验室检查:检测性激素水平(如睾酮、雌二醇等)、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以排除内分泌、代谢等因素引起的阳痿。例如,测定睾酮水平,若睾酮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内分泌因素导致的阳痿。
特殊检查:如阴茎海绵体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评估阴茎海绵体血管的血流情况;夜间阴茎勃起监测,通过监测睡眠中阴茎的勃起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器质性或心理性阳痿等情况。
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因生活方式引起的阳痿,患者需要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等。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和身体代谢,对改善勃起功能有一定帮助。
心理治疗:对于存在心理因素的阳痿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治疗,改善夫妻关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助于缓解阳痿症状。例如,针对因紧张、焦虑导致阳痿的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其放松心态,重建自信。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5的活性,增加阴茎海绵体内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平,促进阴茎海绵体血管舒张,增加阴茎血流,从而改善勃起功能。但药物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发生阳痿较为常见,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在治疗时更要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糖尿病患者出现阳痿需同时控制血糖水平,在治疗阳痿时要选择不会加重糖尿病病情的治疗方法;对于有心理因素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专业的心理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