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膜炎是脑蛛网膜及软脑膜的急性炎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有全身和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脑脊液检查等诊断,治疗分抗感染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疫苗接种等预防
一、急性脑膜炎的定义
急性脑膜炎是指脑蛛网膜及软脑膜的急性炎症,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病因
1.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脑膜炎奈瑟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引发感染;肺炎链球菌可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感冒、劳累等情况,侵入脑膜导致炎症。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细菌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更易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
2.病毒感染: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虫媒病毒等都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肠道病毒感染多在夏秋季高发,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等;单纯疱疹病毒可在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激活,侵袭脑膜。
3.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常见的真菌有新型隐球菌等,可经呼吸道吸入后,播散至脑膜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
2.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较为剧烈,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与脑膜受炎症刺激有关。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婴幼儿由于囟门未闭,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表现为前囟饱满、紧张等。
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嗜睡、谵妄、昏迷等,这与脑部炎症影响神经功能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对意识障碍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烦躁后转至抑制状态。
四、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急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和氯化物含量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是否存在颅内脓肿等情况,尤其对于病情较重、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患者有重要意义。
3.病原学检查:通过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涂片及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如细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从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等。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真菌性脑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治疗新型隐球菌感染等。
2.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尤其对于颅内压增高明显的患者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甘露醇的剂量等需谨慎调整,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热患者进行适当的退热措施(非药物干预优先,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退热),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加强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急性脑膜炎的预后与病原体类型、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部分可完全康复;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脑积水等,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可能在恢复方面有不同特点,如儿童可能在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时受影响更大,但也有部分儿童恢复较好。
2.预防
疫苗接种:如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应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尤其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增强免疫力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需保证营养均衡、合理的作息等,成人则可通过适度锻炼、规律生活等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