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胃炎由应激、药物、感染等引起,起病急,有上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慢性胃炎与Hp感染、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有关,症状无特异性。诊断靠胃镜、Hp检测、实验室检查等,治疗急性胃炎需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慢性胃炎需根除Hp、调整饮食、对症治疗,预防要培养良好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滥用药物、预防Hp感染。
一、定义
小儿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小儿时期,胃炎较为常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是由应激、药物、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较急;慢性胃炎则常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病因
急性胃炎病因
应激因素:严重的感染、休克、颅内损伤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引发急性胃炎。例如,儿童患重症肺炎时,可能并发急性胃炎。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还能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感染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感染后,病原体在胃内繁殖,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慢性胃炎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具有鞭毛,能在胃内黏液层中活动,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饮食习惯:长期挑食、偏食,喜欢吃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及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时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例如,经常吃油炸食品的儿童,胃黏膜受刺激的概率增加。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盐等成分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临床表现
起病急,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带有胆汁或血液。例如,因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患儿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发热。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
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见的有反复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部分患儿病情迁延不愈,可影响生长发育。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但对于婴幼儿,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呼气试验等。其中,尿素酶试验和呼气试验可用于检测Hp感染情况。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筛查,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大便隐血试验可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
五、治疗原则
急性胃炎治疗
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等)。
对症支持治疗:呕吐严重者需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有消化道出血时,需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等。
慢性胃炎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证实有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需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需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性和过敏史)和铋剂联合的方案。
调整饮食习惯: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儿,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等缓解症状。
六、预防措施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定时定量进餐,少吃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教导儿童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瓜果蔬菜要洗净后食用。
避免滥用药物:儿童患病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中如有Hp感染患者,应注意分餐,避免口口传播,如使用公筷、公勺等。
小儿胃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患儿的个体差异,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进行规范的诊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