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窦炎是胃窦部黏膜发生糜烂的慢性胃炎,病因包括Hp感染、药物、不良生活方式、应激、年龄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出血等,诊断靠胃镜和Hp检测,治疗分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应激处理)和药物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糜烂性胃窦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窦部黏膜发生糜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胃窦是胃的一个解剖部位,位于胃的下部,靠近幽门。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引发糜烂性胃窦炎的重要因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环境,损伤胃窦部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和糜烂,全球约50%以上的人群感染Hp,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率甚至更高,我国成人Hp感染率约50%左右。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窦部黏膜防御功能下降,从而引发糜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胃窦黏膜损伤。
3.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窦部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长期食用辛辣、过烫、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会反复损伤胃窦黏膜,引发炎症,有研究显示,每天饮酒超过50g酒精含量的人群,糜烂性胃窦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人群。
吸烟:吸烟时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窦部黏膜的血液循环,使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增加糜烂性胃窦炎的发病风险,吸烟者患糜烂性胃窦炎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
4.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机体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从而损伤胃窦部黏膜,引发糜烂性胃窦炎,比如严重外伤患者在受伤后发生糜烂性胃窦炎的概率会增加。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防御和修复能力下降,老年人患糜烂性胃窦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老年人胃黏膜上皮更新速度减慢,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减弱。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痛觉相对迟钝,腹痛可能不典型;儿童患者腹痛可能表述不清,但会出现哭闹、拒食等表现。
2.消化不良症状:可出现饱胀、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吐奶、食欲减退等,成年人则主要是进食后上腹部不适等。
3.出血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严重时可出现呕血,老年人出血后可能更容易出现贫血等并发症,儿童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引起重视。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糜烂性胃窦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窦部黏膜的情况,看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还可以在直视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胃镜检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儿童检查时需在麻醉等配合下进行。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适合各年龄人群,尤其是儿童;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时可以明确是否有Hp感染及炎症程度,对于Hp感染相关的糜烂性胃窦炎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均需建议戒烟限酒,老年人要注意逐渐减少饮酒量,儿童则要避免接触烟酒;指导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根据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如儿童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
应激处理:对于因应激因素导致的糜烂性胃窦炎,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要及时处理创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2.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Hp感染引起,需进行Hp根除治疗,常用的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药物选择有差异,儿童需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及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对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的糜烂性胃窦炎,需根据情况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老年人要权衡用药利弊。
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在胃窦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刺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但要注意药物剂型和剂量的选择,儿童要选择儿童专用剂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