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需关注病灶部位、大小、密度及不同时期表现,其鉴别诊断要与脑栓塞、多发性硬化、脑软化灶、颅内肿瘤等鉴别,不同年龄人群CT表现基本相似,诊断时结合年龄相关基础疾病,有相关生活方式疾病人群要询问病史,有既往脑血管病史人群需对比既往病灶来准确诊断和鉴别。
一、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
1.病灶特点
部位: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内囊等部位,不同部位的病灶有其相对典型的CT表现。例如基底节区的腔隙灶,在CT上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影。
大小:病灶直径一般在0.2-15mm之间,多数在2-4mm。在CT图像上表现为小的低密度区,边界相对清楚。其大小的确定对于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意义,较小的病灶可能在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或病灶数量增加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密度:病灶呈低密度改变,这是因为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软化,水分增加,在CT上表现为低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在发病早期,部分病灶可能密度不太均匀,随着时间推移,梗死灶逐渐趋于稳定,密度更加均匀。
2.CT表现的时间演变
超急性期(24小时内):部分患者CT上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或者仅能看到轻微的密度改变。这是因为超急性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还不太明显,细胞毒性水肿刚刚开始,CT对微小的密度变化尚不够敏感。
急性期(2-7天):梗死灶的低密度更加明显,边界相对开始变得清晰。此时由于脑水肿可能会出现占位效应的轻度表现,如病变区域脑组织轻度肿胀,但一般不太严重。
亚急性期(2周-3个月):低密度灶的边界更加清楚,部分病灶可能开始出现吸收、缩小的趋势,水肿逐渐减轻,占位效应也有所缓解。
慢性期(3个月以上):梗死灶可能形成软化灶,表现为更明显的低密度区,范围相对稳定,周围脑组织可能出现萎缩改变,如脑室系统轻度扩张等。
二、腔隙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
1.与脑栓塞鉴别
病因:脑栓塞多有栓子来源,如心源性栓子(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动脉源性栓子等,起病急骤,症状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而腔隙性脑梗死多由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微梗死灶发展而来,起病相对较缓,症状逐渐进展或在数小时达到高峰。
CT表现:脑栓塞的梗死灶可发生在脑的任何部位,大小不一,除了低密度灶外,可能伴有出血转化,表现为低密度灶内有高密度影;而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小,多位于基底节区等特定部位,一般无出血转化表现。
2.与多发性硬化鉴别
病因: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腔隙性脑梗死主要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相关。
CT表现: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多位于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等部位,病灶形态多样,可呈斑片状、圆形等,病灶的密度可不均匀,而且病灶有复发-缓解的特点,在CT上可看到新旧病灶同时存在;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相对局限且单一,多为小的低密度灶,无明显的复发-缓解表现。
3.与脑软化灶鉴别
病史:脑软化灶多有既往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史,而腔隙性脑梗死是新发生的微小梗死灶。
CT表现:脑软化灶一般是陈旧性病变,边界更清楚,密度更低,周围脑组织萎缩更明显;腔隙性脑梗死是相对新出现的病灶,密度相对较高,边界相对脑软化灶可能稍模糊,周围脑组织萎缩不明显或较轻。
4.与颅内肿瘤鉴别
临床表现:颅内肿瘤患者除了有神经系统症状外,多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一般颅内压不高,症状相对较轻且稳定或逐渐进展但程度相对较轻。
CT表现:颅内肿瘤在CT上表现为占位性病变,有明显的肿块效应,病灶密度不均匀,可伴有强化等表现;腔隙性脑梗死是低密度的小病灶,无明显占位效应,一般不强化或仅有轻度的边缘强化。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基本相似,但在诊断时需结合年龄相关的基础疾病。例如老年人群本身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高,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儿童发生腔隙性脑梗死非常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CT表现需考虑其他罕见病因。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原则是相同的。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在CT诊断时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这些病史来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有既往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在进行CT诊断时要注意与既往病灶进行对比,以判断是新发病灶还是旧病灶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