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跟骨粉碎性骨折的处理包括急救、术前评估、治疗(非手术和手术)、术后康复及并发症预防处理。急救要确保环境安全、止血并转运;术前通过影像学和全身状况评估制定方案;非手术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者,用石膏外固定等;手术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微创手术;术后早期抬高患肢、功能锻炼,中期增加负重及功能训练,后期加强力量等训练;要预防感染、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一、急救处理
当发生双跟骨粉碎性骨折时,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二次损伤。对于有明显出血的情况,应及时采取压迫等初步止血措施。同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二、术前评估
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块的数量、大小、移位程度以及跟骨的关节面情况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的骨折表现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例如,CT三维重建可以清晰地显示跟骨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复杂程度。
全身状况评估: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是否存在其他合并伤、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对于老年患者,需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对治疗的影响。
三、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双跟骨粉碎性骨折,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通过保守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
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外固定、跟骨牵引等。石膏外固定可以限制跟骨的活动,促进骨折的初步稳定和愈合。跟骨牵引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需要先进行牵引复位的情况,通过牵引可以逐渐调整骨折的位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和位置变化。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双跟骨粉碎性骨折存在明显的关节面移位、跟骨高度丢失、宽度增加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块移位导致跟骨关节面不平整,影响日后的行走功能,这种情况下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手术需要精细操作,以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包括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关节面的平整性。不同的内固定材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针对跟骨粉碎性骨折的微创手术方法。例如,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术,通过较小的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相对传统切开复位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适用于合适的病例。
四、术后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要进行患肢的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非负重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一般术后1-2周内,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小范围活动,但要避免负重。
中期康复:术后2-3个月左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功能锻炼,同时结合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逐步恢复患肢的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尽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行走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骨骼的生长潜力,康复训练要在保证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进行。
五、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感染: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都要注意预防感染。术后要保持伤口清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若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等导致感染的情况发生。
关节僵硬:康复过程中要重视关节僵硬的预防,通过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关节僵硬的发生概率。一旦出现关节僵硬,要加强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针对性,必要时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手法松解等治疗。
创伤性关节炎:由于跟骨粉碎性骨折涉及关节面,术后有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术后康复中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几率。如果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