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腹胀可由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引起,如胃肠动力障碍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胃部器质性病变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部肿瘤,肝胆胰疾病相关原因中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中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还可因饮食因素(长期食用易产气食物)、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
一、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胃肠动力障碍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多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女性相对常见。其发病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胃排空延迟是常见的胃肠运动功能异常表现,研究表明约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情况,这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引起长期胃胀腹胀。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会加重病情。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胃胀腹胀症状。
2.胃轻瘫
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约有50%-7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胃轻瘫相关症状。这是因为高血糖可损伤胃壁神经及肌肉,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功能。另外,一些腹部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等)后也可能引发胃轻瘫,手术导致胃的结构和神经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胃排空障碍,引起胃胀腹胀。
(二)胃部器质性病变
1.慢性胃炎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自身免疫、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经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诱发。炎症会影响胃的消化和蠕动功能,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出现长期胃胀腹胀。比如长期酗酒的人群,胃黏膜长期受到酒精刺激,容易发生慢性胃炎,进而出现胃胀腹胀症状。
2.胃溃疡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有关。胃溃疡会导致胃的消化功能紊乱,胃排空时间延长,而且溃疡面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从而引起胃胀腹胀。例如长期因病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发生胃溃疡的风险增加,进而出现胃胀腹胀症状。
3.胃部肿瘤
多见于中老年人,胃癌是常见的胃部肿瘤之一。肿瘤生长会占据胃内空间,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胀腹胀逐渐加重。同时,肿瘤还可能引起幽门梗阻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胃胀腹胀。比如50岁以上有长期胃部不适症状且未得到有效诊治的人群,要高度警惕胃部肿瘤的可能。
二、肝胆胰疾病相关原因
(一)慢性胆囊炎
多见于40岁左右的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是由于胆囊结石、感染等因素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汁排泄不畅,影响脂肪的消化,进而引起胃胀腹胀。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会加重。比如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群,患慢性胆囊炎的风险增加,容易出现胃胀腹胀等症状。
(二)慢性胰腺炎
多见于长期酗酒者、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胰腺炎症会影响胰腺分泌消化酶的功能,导致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消化不完全,引起胃胀腹胀。而且慢性胰腺炎还可能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进一步加重消化吸收障碍,使胃胀腹胀长期存在。例如长期大量饮酒10年以上的人群,患慢性胰腺炎的几率明显升高,容易出现长期胃胀腹胀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多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全身代谢减慢,包括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引起胃胀腹胀。患者还常伴有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表现。比如40岁以上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胃胀腹胀且伴有上述其他症状时,应考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可能,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糖尿病
多见于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糖尿病引起胃胀腹胀主要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同时,高血糖状态下也可能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出现长期胃胀腹胀。例如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胃胀腹胀症状。
四、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一)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胃胀腹胀。比如经常大量食用豆类食品的人群,就容易出现胃胀腹胀情况。
(二)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出现胃胀腹胀。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胃肠功能容易受到影响,出现长期胃胀腹胀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