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不会传染人,其内在诱因有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改变等,外在诱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环境因素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突发风团可迅速消退、反复发作伴瘙痒等,分急性和慢性,诊断主要依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需谨慎治疗。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有关,通常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而非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所致。因此,荨麻疹不具有传染性,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荨麻疹的常见诱因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个体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例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使机体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相关的血管通透性改变等情况。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更容易引发荨麻疹。比如患有Graves病的患者,发生荨麻疹的概率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内分泌改变: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女性体内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时会出现荨麻疹发作。
外在因素:
食物:某些食物是常见的诱因,如鱼虾、蟹贝、蛋类、牛奶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可可、番茄和某些坚果等植物性食物。这些食物中的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
药物: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磺胺等药物,可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而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等药物则可能通过非免疫机制使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诱发荨麻疹。
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症状。
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可能引起荨麻疹。比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对花粉过敏的人接触花粉后容易发作荨麻疹;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接触空气中的粉尘等过敏原后也可能诱发荨麻疹。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胃肠道及呼吸道症状。
病程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起病较急,诱因较明确;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反复发作,诱因常不明确。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皮肤风团的特征性表现及发病特点等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如果怀疑有感染等因素,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怀疑细菌感染时会检查血常规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情况,怀疑病毒感染时可能进行病毒相关抗原或抗体检测等。
荨麻疹的治疗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对于大多数患者,首先应尽量寻找并避免接触诱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时,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瘙痒时可能更易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在治疗时应选择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例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合适的剂量,但一般优先选择非索非那定等相对安全的抗组胺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等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荨麻疹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避免接触已知诱因、冷敷等。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可选用氯雷他定等相对安全的抗组胺药物,但仍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荨麻疹时,要考虑所用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皮肤较为干燥,瘙痒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损伤,可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剂来缓解皮肤干燥引起的不适,用药时也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