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包括现场急救与转运,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稳定头部等;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包括呼吸、循环、体温的监测与相应支持;降低颅内压,有脱水、过度通气、手术等方法;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保证营养摄入;并发症防治,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特点。
一、现场急救与转运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呕吐物等,对于昏迷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出血,要进行止血处理。在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患者头部的稳定,避免剧烈颠簸,有条件的可使用担架等专业工具转运,以减少二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颅骨和脑部组织相对脆弱,在现场急救和转运时更要格外轻柔,固定头部的方式要恰当,避免对其脑部造成进一步伤害。
二、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
呼吸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果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血氧降低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操作来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呼吸支持的具体方式和参数调整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例如儿童的气管插管管径选择、机械通气的潮气量等都要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来设定。
循环支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及时处理休克等循环不稳定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出血性休克等情况,要积极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相应处理,必要时进行输血等治疗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保证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循环支持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补液等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体温监测与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体温异常,要密切监测体温。如果出现高热,需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来控制体温,因为过高的体温会加重脑部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物理降温是更安全有效的方式,如使用温水擦浴等,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退热药物(除非有严格的指征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
三、降低颅内压
脱水治疗:常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来降低颅内压。通过脱水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分,从而降低颅内压。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根据其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减退,儿童患者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过度脱水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过度通气:适用于紧急降低颅内压的情况,通过过度通气使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增多,导致脑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颅内压。但过度通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脑缺血等并发症。在儿科患者中,过度通气的参数调整要更加严格,避免对儿童的脑部血供造成不良影响。
手术治疗:
清除血肿:如果患者有颅内血肿形成,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肿量等因素综合判断。对于儿童患者的颅内血肿,手术要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儿童脑组织发育的影响。
去骨瓣减压术:对于严重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来降低颅内压,为脑组织提供更多的空间。但该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在手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收益风险比。
四、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来促进机体恢复和脑部损伤的修复。早期可通过肠内营养途径,如鼻饲等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入。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肠内营养是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儿童患者中,要根据其年龄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并且要注意喂养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和误吸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可能减退的情况,调整营养支持的方案,保证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
五、并发症防治
肺部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做好气道护理。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及时吸痰等。
压疮: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对于儿童患者的皮肤,要更加轻柔地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活动减少,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早期活动下肢、使用抗凝药物(但要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措施来预防。在儿科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要根据其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凝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