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程度不一与多种因素有关、常伴恶心呕吐因胃黏膜炎症致胃蠕动紊乱、有上腹胀满伴嗳气因胃内食物消化排空受影响、有食欲不振因胃黏膜炎症影响消化功能、严重时可致呕血黑便是胃黏膜糜烂出血所致、部分患者有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刺激免疫反应致体温调节紊乱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
1.腹痛
表现: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剧痛等。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胃黏膜受到刺激后,胃平滑肌痉挛或炎症刺激神经有关。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炎症刺激胃黏膜及周围组织,可导致上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疼痛。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以哭闹等方式表达腹部不适;女性在生理期时,若合并急性胃炎,腹痛可能与生理期腹痛相混淆;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刺激胃黏膜,更容易出现较明显的腹痛症状;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腹痛可能较普通人群更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
2.恶心、呕吐
表现:患者常伴有恶心感,随后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甚至呈咖啡色(提示可能有胃黏膜出血)。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刺激导致胃蠕动功能紊乱,胃排空障碍,从而引起恶心、呕吐。比如,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炎,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刺激胃的神经反射,引发恶心、呕吐。
影响因素:儿童发生急性胃炎时,由于其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恶心、呕吐症状可能相对更频繁,且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女性在孕期若患急性胃炎,恶心、呕吐症状可能因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而加重;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本身胃肠功能调节就可能存在一定紊乱,患急性胃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明显;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呕吐可能更易导致反流加重,引起不适。
3.腹胀
表现:患者感觉上腹部胀满,可伴有嗳气。这是由于胃内食物消化排空受到影响,胃内气体积聚所致。例如,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炎,大量食物在胃内不能及时消化,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
影响因素: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本身减退,患急性胃炎时更容易出现腹胀症状;男性若有长期吸烟史,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影响胃肠蠕动,加重腹胀;饮食中高纤维食物摄入过少的人群,胃肠蠕动相对缓慢,患急性胃炎时腹胀可能更突出;有慢性便秘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腹胀往往会更明显。
4.食欲不振
表现: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患者会自觉没有饥饿感。比如,感染性急性胃炎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胃肠消化功能受抑制,导致食欲不振。
影响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食欲不振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需特别关注;女性在减肥期间患急性胃炎,可能因担心进食影响减肥效果而更加食欲不振;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本身胃肠功能调节受精神因素影响较大,患急性胃炎时食欲不振可能更严重;有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患急性胃炎时食欲不振往往与精神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5.呕血与黑便
表现:严重的急性胃炎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呕血时呕吐物可为鲜血或暗红色血性物,黑便是因为血液在胃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变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形似柏油样。例如,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血管,引起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
影响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发生急性胃炎出血时,止血相对困难;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患急性胃炎时更易出现出血倾向,导致呕血、黑便;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可破坏血管,增加出血风险;有消化性溃疡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更易合并出血,出现呕血、黑便。
6.发热
表现:部分急性胃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这是因为机体对炎症刺激产生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比如,幽门螺杆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胃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机体发热。
影响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更容易出现发热,且儿童对发热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女性在月经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患急性胃炎时若合并感染,更容易出现发热;长期过度劳累的人群,抵抗力下降,患急性胃炎合并感染时发热可能更易发生;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患急性胃炎时发热往往较为持续且不易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