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急性肠胃炎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引起,有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需饮食调整、补充水分电解质、腹部护理,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腹部保暖、避免交叉感染,宝宝患病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出现严重情况及时就医。
一、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肠胃炎常见的病原体,多在秋冬季节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严重的腹泻,甚至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后,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也较为常见,可能与宝宝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有关。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宝宝如果进食过多、过快,或食用了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过量食用冰淇淋、油炸食品等,都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肠胃炎。
腹部受凉:宝宝腹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会使肠道蠕动加快,也容易引起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二、症状表现
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严重时每天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
呕吐:宝宝可能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
腹痛:宝宝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表现为阵发性的腹部疼痛,小婴儿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腹部不适。
其他症状:病情严重时,宝宝可能出现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电解质紊乱时可能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表现初步怀疑急性肠胃炎。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帮助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等情况。如果有大量白细胞,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
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辅助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会进行粪便的病毒检测或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强调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
饮食调整: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喂养频率和每次喂养量,避免宝宝一次进食过多。
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减轻肠道负担,一般腹泻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配方奶。
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应暂时停止添加新的辅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口服补液盐: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的重要措施。根据宝宝的脱水程度,按照说明书正确服用口服补液盐,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轻度脱水的宝宝,可少量多次服用;中、重度脱水的宝宝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让宝宝多喝温开水,也有助于补充水分,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以免引起呕吐。
腹部护理:注意宝宝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宝宝)或温热的毛巾热敷宝宝腹部,缓解腹痛症状,但要密切观察宝宝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五、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给宝宝准备食物的餐具要定期消毒。
避免给宝宝食用变质、受污染的食物,购买食物时要注意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宝宝的奶瓶、奶嘴等要严格清洗和消毒,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乳头的清洁。
合理喂养:
按照宝宝的年龄和需求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
逐渐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让宝宝的肠道有一个适应过程。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夜间要盖好宝宝的被子,防止腹部受凉。
避免交叉感染: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如果周围有患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注意与宝宝隔离,避免接触。
六、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宝宝年龄较小,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急性肠胃炎治疗和恢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治疗,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如腹泻和呕吐的次数、精神状态、尿量等。如果宝宝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不能进食、严重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无尿等)、精神极度萎靡等情况,要立即带宝宝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避免对宝宝造成额外的伤害,体现对宝宝的人文关怀,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