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原因包括胃部疾病相关如胃炎(分急性与慢性,急性因刺激性食物等,慢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胃溃疡(幽门螺杆菌及胃酸过多致胃黏膜被消化)、胃癌(与多种因素相关);非胃部疾病累及如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致右上腹或牵涉痛至胃)、胰腺疾病(胰腺炎因炎症刺激致上腹痛);生活方式相关如饮食不规律打乱胃消化节律、精神心理因素致胃肠功能紊乱;特殊人群如儿童因饮食或吞食异物、老年人因胃黏膜萎缩、多病及服药副作用致胃痛。
一、胃部疾病相关原因
1.胃炎
急性胃炎:多因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大量饮酒、药物刺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等引起。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能因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导致急性胃炎,出现胃痛症状,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会发生急性胃黏膜损伤。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另外,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等也可引发慢性胃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炎,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胃黏膜,引起胃痛等症状;十二指肠-胃反流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导致胃痛。
2.胃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导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胃酸分泌过多会持续侵蚀胃黏膜,当胃黏膜的保护机制被破坏时,就会形成胃溃疡,患者常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疼痛,相关研究显示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3.胃癌: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等)、环境因素等。遗传易感性使某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胃癌,而长期摄入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的食物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二、非胃部疾病累及胃部导致的胃痛
1.胆道疾病
胆囊炎:胆囊位于胃部的右上方,胆囊炎发作时可引起右上腹疼痛,疼痛可能会放射至胃部,导致胃痛的感觉。胆囊炎多因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细菌感染等引起,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除了右上腹疼痛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胃痛。
胆石症:胆管或胆囊内形成结石,当结石移动刺激胆管或胆囊时,可引起牵涉痛至胃部区域,导致胃痛。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例如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盐浓度改变等,会促使结石形成,进而引发疼痛累及胃部。
2.胰腺疾病
胰腺炎:胰腺位于胃的后方,胰腺炎发作时,炎症刺激可导致上腹部疼痛,疼痛可能向背部放射,也可表现为胃痛。急性胰腺炎多与胆道疾病、大量饮酒等有关,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胆道疾病时,结石等可阻塞胰管,引起胰腺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饮食不规律
长期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得不到正常的修复和保护,容易引发胃痛。例如,上班族常常因为工作忙碌而不能按时进食,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会使胃部功能紊乱,增加胃痛的发生风险。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痛。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长期如此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状态,引发胃痛。例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胃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相关心理-生理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存在密切关联。
四、特殊人群特点及胃痛原因
1.儿童
儿童胃痛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如食用过多生冷食物、不卫生的食物等,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导致胃炎、消化不良等进而出现胃痛。另外,吞食异物等也可能导致胃部梗阻,引起胃痛。例如,幼儿可能会误食小玩具等异物,阻塞胃肠道,引发胃痛,这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行为和饮食情况。
2.老年人
老年人胃痛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逐渐萎缩,胃的消化功能减退,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痛。例如,老年人常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等,部分可能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引发胃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