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胰腺炎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包括询问现病史(腹痛特点、脂肪泻、生长发育)、既往史(胰腺炎、胆道疾病、遗传家族史);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和腹部情况;实验室检查有血液(血常规、血生化)、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CP;还有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胰泌素-促胰酶素试验、粪便弹性蛋白酶-1测定);内镜检查(ERCP、超声内镜),需全面分析各检查信息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患儿腹痛的特点,包括腹痛的部位(多为上腹部或脐周,可放射至背部)、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例如,部分患儿可能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腹痛。对于婴幼儿,由于无法准确表达,需观察其是否有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
了解是否有脂肪泻症状,即大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多、色浅、有油光、恶臭等,这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有关。
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是否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标准,因为慢性胰腺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迟缓。
2.既往史
询问患儿是否有急性胰腺炎病史,尤其是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因为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可能进展为慢性胰腺炎。
了解患儿是否有胆道疾病史,如胆道蛔虫、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是小儿慢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之一。
有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部分小儿慢性胰腺炎与遗传性因素有关,如囊性纤维化等遗传性疾病可能伴有胰腺病变。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观察患儿营养状况,查看是否有消瘦、营养不良表现,如皮肤干燥、肌肉松弛等。
检查患儿精神状态,慢性胰腺炎患儿可能因长期腹痛、营养吸收不良等出现精神萎靡。
2.腹部检查
腹部压痛:上腹部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压痛部位多与胰腺所在位置相关。
腹部包块:部分患儿胰腺纤维化形成假囊肿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
黄疸:若合并胆道梗阻等情况,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
血生化:
淀粉酶和脂肪酶:急性期可能升高,但慢性期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因为胰腺实质破坏,分泌功能减退。
血糖:部分患儿可出现血糖升高,因为胰腺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可能并发糖尿病。
血钙:少数患儿可出现血钙降低,与脂肪酶分解脂肪形成脂肪酸,与血钙结合形成钙皂有关。
肝功能:若合并胆道疾病,可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2.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及脂肪定量:可见脂肪球增多,脂肪定量检查提示脂肪泻,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可观察胰腺大小、形态,是否有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改变。慢性胰腺炎患儿胰腺可能增大或缩小,胰管可呈串珠样扩张等。
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病因。
2.CT检查
能更清晰显示胰腺实质病变,如胰腺钙化、胰管结石、胰腺萎缩或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对于诊断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价值,可明确胰腺结构的改变程度。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对胰胆管系统显示效果好,能清晰显示胰管形态,如胰管狭窄、扩张、囊性变等,有助于明确慢性胰腺炎的胰管病变情况。
五、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
1.胰泌素-促胰酶素试验
通过静脉注射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刺激胰腺分泌胰液,然后收集十二指肠液,测定胰液量、碳酸氢盐浓度及淀粉酶活性等。慢性胰腺炎患儿胰液分泌量及碳酸氢盐浓度降低,淀粉酶活性减弱,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
2.粪便弹性蛋白酶-1测定
粪便弹性蛋白酶-1水平降低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是一种简便、无创的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慢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
六、内镜检查
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直接观察胰管形态,能发现胰管狭窄、扩张、结石等病变,还可进行活检,但属于有创检查,小儿一般较少首选,仅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考虑。
2.超声内镜(EUS)
能更清晰显示胰腺实质及胰管病变,对慢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变程度评估有一定价值,且相对无创。
小儿慢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不同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诊断提供依据,医生需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如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病史时需更细致观察体征;同时要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情况对诊断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腹部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以确保准确诊断小儿慢性胰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