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乳突炎症是中耳乳突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解剖结构、上呼吸道病变),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和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不适),诊断靠耳部检查(耳镜、乳突触诊)和影像学检查(CT),治疗分急性(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引流、对症治疗)和慢性(药物、手术),预防需增强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哺乳、积极治鼻部疾病。
一、中耳炎乳突炎症的定义
中耳炎乳突炎症是中耳乳突部位发生的炎症性疾病,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等结构,乳突是颞骨内的含气小腔,与中耳鼓窦相通,当中耳发生炎症时,炎症可蔓延至乳突,引起乳突部位的炎症反应。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中耳炎乳突炎症。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乳突部位,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上呼吸道后,也可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乳突。婴幼儿时期,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若未能及时控制,病毒可能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乳突。
(二)咽鼓管功能障碍
1.解剖结构因素:儿童的咽鼓管相对短、宽且直,呈水平位,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乳突。例如,儿童在仰卧位吃奶时,乳汁容易通过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增加感染风险。
2.上呼吸道病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可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影响其通气和引流功能,从而使中耳乳突内的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耳痛:急性中耳炎乳突炎症时,患者可出现剧烈耳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搔抓耳朵等。慢性期可能耳痛症状相对较轻,可为隐痛。
2.听力下降:炎症导致中耳传音结构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儿童若听力下降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家长需密切关注。
3.耳流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症时,鼓膜穿孔后可出现耳流脓,初期脓液可能较稀薄,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脓性。慢性期也可出现耳流脓,脓液可呈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
(二)全身症状
1.发热:急性中耳炎乳突炎症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儿童体温波动可能更为明显,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2.全身不适: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诊断
(一)耳部检查
1.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观察鼓膜的情况,急性中耳炎乳突炎症时鼓膜充血、穿孔;慢性期可见鼓膜增厚、穿孔等。同时可观察乳突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等情况。
2.乳突部触诊:乳突部位可有压痛,急性炎症时乳突皮肤可能出现红肿。
(二)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的结构,了解乳突气房的情况,有无骨质破坏等病变。对于诊断中耳乳突炎症及其并发症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发现乳突气房混浊、积液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中耳炎乳突炎症
1.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儿童用药需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2.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如麻黄碱滴鼻液,但需注意儿童使用的浓度和方法,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同时,可进行咽鼓管吹张等治疗。
3.对症治疗: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耳痛明显时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二)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症
1.药物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可使用促排剂促进中耳内分泌物排出。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中耳胆脂瘤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乳突根治术等。手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六、预防措施
(一)增强免疫力
1.合理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适当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增强体质。
(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原体的侵入。
2.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家庭成员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注意隔离,避免与儿童密切接触。
(三)正确哺乳姿势
对于婴幼儿,应采取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仰卧位喂奶,防止乳汁逆流进入咽鼓管引发感染。
(四)积极治疗鼻部疾病
及时治疗儿童的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疾病,防止其影响咽鼓管功能,降低中耳炎乳突炎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