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病原体包括性传播病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和内源性病原体(阴道菌群),感染途径有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高危因素有年龄(性活跃期和老年女性)、性生活(不洁、过频)、宫腔操作史(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下生殖道感染(阴道炎、宫颈炎)、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
沙眼衣原体:是盆腔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年轻性活跃的女性,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的女性,感染风险较高。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引起宫颈黏膜、子宫内膜等部位的炎症,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可向上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部位,引发盆腔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盆腔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
淋病奈瑟菌:也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重要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后可迅速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宫颈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等症状,进而可累及盆腔其他部位。在一些性传播疾病高发地区,淋病奈瑟菌导致的盆腔炎发病率相对较高。
2.内源性病原体
阴道菌群:阴道内正常定植的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病原体引起盆腔炎。例如,阴道内的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需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阴道微生态失衡时,这些菌群大量繁殖并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如女性在经期、流产后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阴道内的菌群平衡易被打破,增加了内源性病原体感染引发盆腔炎的风险。
二、感染途径
1.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可沿黏膜面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例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可沿此途径传播。如女性患有阴道炎时,若未及时治疗,病原体可通过宫颈口进入宫腔,进而蔓延至输卵管等部位,引发盆腔炎。
2.经淋巴系统蔓延
细菌、病原体等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比如,产后或流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可通过胎盘剥离面的创伤淋巴管侵入盆腔;放置宫内节育器时,若操作不规范,病原体可经器械带入盆腔,引发感染。
3.经血液循环传播
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液循环感染生殖器,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例如,结核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引起盆腔结核,进而导致盆腔炎。
三、高危因素
1.年龄因素
性活跃期女性(15-25岁左右):此阶段女性的生殖道相对娇嫩,且性行为较为频繁,容易发生性传播感染,从而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长,性行为相对稳定后,发病风险会有所降低,但并非完全消除。
老年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发生盆腔炎,不过相对性活跃期女性来说,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复杂。
2.性生活因素
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会显著增加盆腔炎的发病几率。因为多个性伴侣会使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增多,而不洁性生活容易带入各种病原体。
性生活过频: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会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并且使生殖道处于充血状态,为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宫腔操作史
流产手术: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药物流产,都可能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流产后子宫腔内的创面未完全恢复,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一般来说,流产后发生盆腔炎的风险比正常非孕期女性高很多。
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在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的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规范,病原体可被带入宫腔,引发盆腔炎。尤其是在术后短时间内,女性的机体抵抗力可能因手术受到一定影响,更容易发生感染。
4.下生殖道感染
阴道炎: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向上蔓延至宫颈、宫腔、输卵管等部位,进而引发盆腔炎。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的菌群失调,大量厌氧菌繁殖,炎症可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再波及盆腔。
宫颈炎:宫颈发生炎症时,病原体可通过宫颈管进入子宫腔,然后蔓延至盆腔。宫颈炎若长期不愈,炎症持续刺激,也容易引发盆腔炎。
5.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阑尾炎:阑尾与女性内生殖器相邻,阑尾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右侧输卵管及卵巢,引起盆腔炎。例如,急性阑尾炎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炎症扩散可累及盆腔,导致右侧附件区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右下腹痛、盆腔压痛等症状。
腹膜炎:盆腔邻近的器官如肠管发生腹膜炎时,炎症可直接波及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如盆腔腹膜炎,炎症可蔓延至子宫、输卵管等部位,引发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