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常见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确切病因未明,与多种因素相关,有典型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靠病史、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包括综合治疗;帕金森症不是精准医学术语,多由明确病因致类似帕金森病表现,诊断需明确继发因素,治疗针对继发因素及对症处理,不同人群面对两者需注意相应方面。
帕金森症:这并不是一个精准的医学诊断术语,通常可能是指由其他明确病因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比如脑炎后、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这些情况是有明确的继发因素导致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等表现。
临床表现方面
帕金森病:典型的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均匀一致)或齿轮样强直(伴有震颤时,被动运动关节时可感到断续停顿);运动迟缓,如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可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困难,逐渐发展为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缓慢,晚期可出现慌张步态等。非运动症状较多,包括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多汗、排尿困难、性功能减退等)以及精神、认知障碍等。
帕金森症: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在有明确用药史的基础上出现运动症状,其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表现可能与帕金森病有相似之处,但可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药物引起的可能震颤相对不典型等;如果是脑炎后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多有脑炎病史,除了运动症状外,可能还会有脑炎相关的其他遗留表现等。
发病机制方面
帕金森病: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进而引起基底核区环路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目前认为其发病是多因素参与的,除了上述提到的遗传、环境因素外,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例如,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等会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等。
帕金森症:对于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是由于药物阻断了多巴胺受体等机制影响了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是因为脑炎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等明确病因导致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
诊断方面
帕金森病: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如缓慢进展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结合神经系统查体等进行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帕金森病,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主要是用于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例如,头颅MRI可能发现中脑黑质等区域的一些细微变化,但不是确诊依据。
帕金森症:需要首先明确继发因素,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用药史、感染史等,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来鉴别。比如对于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停用相关药物后症状可能会改善,可帮助辅助诊断;对于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需要结合脑炎的相关检查及病史来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
帕金森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常用药物有多巴胺替代制剂(如左旋多巴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等)、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如司来吉兰等)、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如恩他卡朋等)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出现严重异动症等情况,如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康复治疗对于维持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状态。
帕金森症:治疗首先是针对继发因素进行处理,如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可能需要调整相关药物;对于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等,主要是针对运动症状等进行对症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帕金森病有一定相似性,但需要考虑继发因素对药物反应等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与原发疾病相关的其他影响等。
不同人群在面对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症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有所不同。对于中老年人群,若出现类似运动症状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对于有明确继发因素导致帕金森症的人群,要着重处理原发因素,同时在治疗运动症状等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等。儿科患者一般较少患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症,但如果是特殊的遗传代谢等因素导致类似情况则需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方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