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至腰椎引发,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等有患病风险,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需抗结核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要控制传染源、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来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腰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腰椎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至腰椎部位。比如,当人体其他部位(如肺部等)有结核病灶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腰椎,在适宜的条件下定植并引发感染。青少年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对更容易感染;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也有患病风险。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身体免疫状态可能有所变化,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患病可能性;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5℃之间,午后较为明显;还可能有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同时伴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女性患者在孕期患病时,可能会因身体负担等因素使全身症状更易被忽视。
2.局部症状
疼痛:早期多为轻微钝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患者常可诉腰部疼痛,在活动、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儿童患者可能不会准确表达疼痛,而是表现为对腰部的保护性姿势,如不愿弯腰、行走时双手托扶腰部等。
脊柱畸形:随着病变发展,腰椎椎体破坏,可能出现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畸形可能会影响其身高和身体外观,给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老年患者脊柱畸形可能会加重腰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障碍:患者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正常弯腰、转身等,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洗漱等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儿童患者则会影响其正常的玩耍和学习活动姿势。
腰大肌脓肿:腰椎结核时,脓液可积聚在腰大肌鞘内形成腰大肌脓肿,可在腹部或腹股沟部位触及肿块。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见腰椎骨质模糊、骨质疏松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等。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注意与正常生长发育中的脊柱影像相鉴别;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退行性变等,也需要仔细区分结核病变与其他脊柱病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及附件的破坏情况、脓肿的位置和范围等。可以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早期骨质破坏,对于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病变显示更为敏感,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脓肿等。在疾病早期,MRI就可发现腰椎部位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
2.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确诊当前是否为腰椎结核。儿童患者进行PPD试验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和结果判断;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血沉:血沉加快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炎症,腰椎结核患者血沉多升高,但血沉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炎症性疾病,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结核杆菌培养:从病变部位获取标本进行结核杆菌培养,若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但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周。
四、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明显的神经受压症状、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脊柱矫形术等。手术前后都要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青少年患者术后要注意脊柱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老年患者术后要加强康复护理,促进身体恢复。
五、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的结核患者,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对于有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要进行密切观察。
2.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避免长期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青少年要注意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免疫力;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维持身体机能。
3.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与开放性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在公共场所注意佩戴口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