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咽喉炎由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急,症状相对较轻,血常规白细胞等变化及咽拭子培养有特点,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细菌性咽喉炎由细菌感染致,起病急、症状重,血常规及咽拭子培养有相应表现,需用抗生素治疗,二者预后不同,病毒性咽喉炎一般预后好,细菌性咽喉炎及时治预后好,不及时可能有并发症。
一、病因方面
1.病毒性咽喉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病毒有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容易相互传染,例如学校、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儿童相对更容易因密切接触而感染病毒引发咽喉炎。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受病毒侵袭。
2.细菌性咽喉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的致病菌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往往是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过度疲劳、受寒等情况下,细菌趁机侵入咽喉部引发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少年时期由于社交活动等因素,接触细菌的机会相对较多,发病概率可能相对有所不同,同时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细菌性咽喉炎。
二、症状方面
1.病毒性咽喉炎:起病较急,初期可能有咽部干燥、灼热感,随后出现疼痛,疼痛一般不是特别剧烈,可伴有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8℃左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乏力、头痛等表现,咽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但一般没有脓性分泌物。儿童患者可能因咽部不适而出现拒食、哭闹等情况。
2.细菌性咽喉炎:起病相对较急,咽部疼痛较为明显,疼痛程度往往较重,可放射至耳部,伴有吞咽困难。发热相对较为明显,体温可高达39℃以上,全身症状较明显,常有寒战、乏力、头痛等表现,咽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呈点状或片状分布。儿童细菌性咽喉炎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病毒性咽喉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淋巴细胞参与为主,所以血常规表现为淋巴细胞的变化。例如相关研究显示,在病毒性咽喉炎患者中,约60%-70%的患者会出现淋巴细胞计数的升高或比例的改变。
细菌性咽喉炎: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因为细菌感染会刺激机体的中性粒细胞增多来对抗细菌,一般白细胞总数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大于70%。有研究表明,细菌性咽喉炎患者中约80%以上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这种变化。
2.咽拭子培养:
病毒性咽喉炎:咽拭子培养无细菌生长,可分离出相应的病毒,如通过PCR等技术可检测出引起咽喉炎的病毒核酸。
细菌性咽喉炎: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出相应的致病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明确具体的病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方面
1.病毒性咽喉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以让患者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发热、咽痛等症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儿童用药的安全剂量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果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咽喉炎,在发病早期(一般建议48小时内)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使用时要根据体重等因素准确用药。
2.细菌性咽喉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等,但要注意青霉素过敏史)、头孢菌素类等。一般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在使用抗生素前,如有必要可根据咽拭子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休息、多饮水等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规范。
五、预后方面
1.病毒性咽喉炎: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在1-2周内可自行痊愈,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可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儿童患者如果出现高热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总体来说病毒性咽喉炎经过适当处理后恢复较快,很少留下后遗症。
2.细菌性咽喉炎:如果能够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预后也较好,一般在1-2周内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急性中耳炎、鼻窦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儿童如果发生细菌性咽喉炎后出现并发症,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对于儿童细菌性咽喉炎要更加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