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感检查及处理涵盖多方面内容:常见检查项目包括间接喉镜、纤维喉镜、颈部超声、胃镜及24小时食管pH监测,各有不同观察重点与适用情况;不同人群检查选择策略不同,儿童优先颈部超声,老年警惕恶性肿瘤,妊娠期女性避免放射性检查,长期吸烟者重点排查喉癌、下咽癌;检查前要做好饮食、药物、心理准备;检查结果处理分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及功能性异常,分别采取定期随访、手术切除、多学科会诊、长期抑酸治疗等不同措施。
一、咽喉异物感的常见检查项目及意义
1.1.间接喉镜检查
作为咽喉异物感的首诊检查,间接喉镜通过额镜反射光线观察口咽、下咽及喉部结构,可发现会厌囊肿、喉部乳头状瘤、环后区肿物等占位性病变,以及声带麻痹、喉室狭窄等功能性异常。该检查对设备要求低,但需患者配合张口发“衣”声以暴露检查部位,儿童或牙列缺失者可能因口咽暴露不良影响结果准确性。
1.2.纤维喉镜检查
采用可弯曲的纤维光导喉镜经鼻或口进入,能清晰显示鼻咽、口咽、喉咽及声门上区结构,尤其适用于间接喉镜暴露不佳者。其优势在于可发现直径2mm以上的微小病变,如早期喉癌、下咽癌,同时可评估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检查前需局部表面麻醉,检查后1小时内禁食水以防误吸。
1.3.颈部超声检查
针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甲状腺结节、腺瘤、甲状腺癌等病变,以及淋巴结肿大、结构异常等。研究显示,约15%~20%的咽喉异物感患者存在甲状腺疾病,其中女性患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是男性的3~4倍。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但需注意避开甲状腺术后瘢痕区,以免影响结果解读。
1.4.胃镜检查
当怀疑胃食管反流病(GERD)导致咽喉异物感时,胃镜可观察食管黏膜炎症、溃疡、Barrett食管等病变,同时取活检明确病理类型。研究证实,约60%的GERD相关咽喉异物感患者存在食管下段黏膜破损,胃镜检查阳性率较24小时食管pH监测更高。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检查后2小时可进温凉流食。
1.5.24小时食管pH监测
通过鼻导管将pH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5cm处,连续记录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可定量评估胃酸反流频率、持续时间及与症状的相关性。该检查是诊断GERD的金标准,尤其适用于胃镜阴性但症状典型的患者。检查期间需保持正常活动,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儿童患者需在全麻下完成。
二、不同人群的检查选择策略
2.1.儿童患者
5岁以下儿童因配合度差,优先选择颈部超声排除甲状腺疾病,必要时在全麻下行纤维喉镜检查。研究显示,儿童咽喉异物感中约30%与腺样体肥大相关,颈部侧位片可辅助诊断,但需注意辐射剂量控制。
2.2.老年患者
需警惕食管癌、喉癌等恶性肿瘤,建议联合胃镜、纤维喉镜及颈部CT检查。对于合并冠心病、脑梗死等基础疾病者,检查前需评估心肺功能,胃镜检查时需备好急救设备。
2.3.妊娠期女性
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及放射性检查,优先选择纤维喉镜、颈部超声及24小时食管pH监测。若必须行胃镜检查,需在妊娠中期(14~27周)进行,并缩短检查时间。
2.4.长期吸烟者
需重点排查喉癌、下咽癌,建议每年行纤维喉镜检查,必要时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提高早期癌检出率。研究显示,吸烟者喉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0~20倍,且与吸烟量呈正相关。
三、检查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3.1.饮食调整
检查前24小时避免食用带籽水果、高纤维食物,以防胃镜检查时残留影响视野。检查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糖尿病患者需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
3.2.药物管理
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需在检查前7天停用,以防胃镜活检后出血。降压药可在检查当日晨起用少量水送服,胰岛素使用者需根据进食时间调整剂量。
3.3.心理准备
纤维喉镜、胃镜检查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检查前可进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化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四、检查结果的解读与后续处理
4.1.良性病变处理
会厌囊肿、声带息肉等良性病变,若无明显症状可定期随访,直径>1cm或影响发声者需手术切除。甲状腺结节根据TI-RADS分级处理,3级以下每6~12个月复查超声,4级以上需穿刺活检。
4.2.恶性病变处理
喉癌、下咽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疗或综合治疗,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食管癌需多学科会诊,早期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晚期需联合化疗。
4.3.功能性异常处理
胃食管反流病需长期抑酸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疗程通常为8~12周,症状缓解后需逐步减量。喉咽反流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