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膜炎是脑脊髓膜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有全身和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腰椎穿刺等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原体和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预防。
一、急性脑膜炎的定义
急性脑膜炎是指脑脊髓膜的急性炎症性疾病,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细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然后侵袭脑膜引发炎症。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从呼吸道侵入血流,进而到达脑膜。
2.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较常见的病原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导致炎症。
3.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真菌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然后播散至脑膜引起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等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发热特点可能略有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较为持续且体温较高。
2.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颈项强直是指患者仰卧,被动屈颈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是指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不能伸直,布氏征阳性是指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意识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儿童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且年龄越小,发生意识障碍的速度可能越快,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炎症的耐受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四、诊断方法
1.腰椎穿刺:是诊断急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可发现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可呈浑浊、脓性(细菌感染)、清亮或微浑浊(病毒感染)等不同表现。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分类可提示是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菌感染)还是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感染等);生化检查可发现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细菌感染时常见)等。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在急性脑膜炎诊断中可辅助判断有无并发症,如脑水肿、脑积水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囟门未闭等特点,影像学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变化,但需注意辐射等问题,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3.病原学检查:通过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病原学检查,可明确病原体,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例如,细菌培养若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即可明确细菌感染的类型。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原体治疗
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病毒感染:目前对于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一些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用于特定病毒感染的治疗,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
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进行治疗,但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需谨慎,因为其副作用相对较多。
2.对症支持治疗
降颅压:对于出现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以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在使用降颅压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等情况,防止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退热: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退热等方法控制体温,儿童退热需注意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特殊禁忌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退热措施。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急性脑膜炎的预后与病原体类型、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肢体瘫痪等。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后遗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预后差异也较为明显,婴儿期发病的预后相对更差一些。
2.预防
疫苗接种: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应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例如,儿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等,可降低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的风险。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预防感染的发生。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等,避免接触病原体,尤其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更要注意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