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的诊断需从多方面进行评估,包括观察运动发育是否迟缓,检查肌张力是增高还是降低,评估姿势有无异常,进行神经反射检查,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最后由多学科专家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诊断,同时需与类似疾病鉴别,且要考虑患儿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一、观察生长发育情况
(一)运动发育迟缓
1.新生儿期:正常新生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等,而脑瘫儿可能握持反射减弱或增强,且在2-3个月时不能抬头。例如,有研究表明,正常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可短暂抬头,4个月时能较稳定抬头,若脑瘫儿到相应月龄不能完成这些动作则需警惕。
2.大运动发育落后:6个月不能翻身,8-10个月不能独坐,12个月不能站立,18个月不能行走等都属于大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正常儿童在相应月龄有相对固定的运动发育里程碑,脑瘫儿往往偏离正常的发育进程。
二、检查肌张力情况
(一)肌张力增高
1.肢体表现: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比如检查者被动屈伸脑瘫儿的肢体时,感觉如同弯曲铅管一样的阻力(铅管样强直),或者伴有震颤样感觉(齿轮样强直)。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张力的调节,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增高。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活动范围增大,如同拉橡皮筋一样容易被拉长。正常婴儿肌肉有一定的张力,保持一定的体态和运动基础,肌张力降低的脑瘫儿肌肉缺乏这种正常的张力支撑,会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
三、评估姿势异常
(一)静态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对称摆放。而脑瘫儿仰卧位时可能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双手紧握拳等异常姿势。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异常,从而使身体姿势偏离正常状态。
2.俯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四肢支撑。脑瘫儿俯卧位时可能不能抬头,或抬头困难,头部偏向一侧,四肢不能有效支撑身体。
(二)动态姿势异常
1.翻身动作异常:正常婴儿能顺利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或俯卧位翻到仰卧位,而脑瘫儿翻身时可能出现动作不协调,一侧肢体运动明显落后于另一侧,或者翻身困难,不能完成正常的翻身动作。
2.行走姿势异常:脑瘫儿行走时可能出现尖足,足内翻或外翻,剪刀步等异常步态。例如剪刀步表现为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如同剪刀状,这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肌肉运动不协调导致的。
四、进行神经反射检查
(一)原始反射延迟消失
正常新生儿的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如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等。如果脑瘫儿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异常。例如,握持反射到4个月后仍不消失,可能与脑部病变影响神经发育有关。
(二)出现异常反射
1.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正常婴儿在2-3个月时存在不对称颈紧张反射,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该侧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4个月后消失。若脑瘫儿4个月后仍存在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则可能提示脑部有损伤,影响了神经反射的正常调节。
2.阳性支持反射:正常婴儿在站立位时,将足底接触桌面会出现阳性支持反射,表现为下肢伸直,足趾屈曲,6个月后消失。脑瘫儿6个月后仍存在阳性支持反射,可能是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
五、结合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1.可发现脑部异常: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脑瘫儿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脑部的发育畸形,如脑回畸形、灰质异位等;是否有脑部的损伤,如缺血缺氧性脑病导致的脑损伤灶等。例如,一些因早产、窒息等原因导致脑瘫的患儿,MRI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损伤区域。
2.辅助诊断:通过观察脑部结构和信号的改变,有助于明确脑瘫的病因和病变部位,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二)头颅CT
1.显示脑部情况:头颅CT可以发现脑部的一些钙化灶、脑萎缩等情况。对于一些有产伤等因素导致脑瘫的患儿,CT可能发现颅内出血等病变。但MRI在显示脑部软组织方面比CT更具优势,不过CT在某些情况下仍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六、综合评估与专业诊断
脑瘫的诊断需要综合以上生长发育、肌张力、姿势、神经反射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情况,由儿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等多学科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要注意与一些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通过全面的评估才能准确判断是否为脑瘫儿。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因导致的脑瘫儿,评估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评估项目是相似的。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个体差异,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特殊情况对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是否为脑瘫儿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