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分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无明确过敏原,无明显季节性,治疗依类型采取相应措施;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有明确过敏原,常有季节性,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区别,临床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等)及职业与环境因素(长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有关,主要是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持续存在,导致黏膜肿胀、腺体分泌等功能紊乱。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是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在鼻黏膜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这些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从而引起鼻黏膜的过敏反应,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二、症状表现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多呈间歇性、交替性鼻塞,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涕增多,一般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鼻涕;可有间断性嗅觉减退、头痛、头晕、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常有嗅觉减退,伴有头痛、头晕、咽干、咽痛等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耳鸣、听力减退。
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喷嚏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3个,多在晨起或者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鼻塞程度轻重不一;鼻痒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眼部症状,如眼痒、流泪等。
三、过敏原方面
慢性鼻炎:一般不存在明确的过敏原,主要是由非过敏性因素引起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
过敏性鼻炎:有明确的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等)和食物性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不同患者的过敏原可能不同,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来明确。
四、发病季节与时间
慢性鼻炎:无明显的季节性,症状可常年存在,且病情的波动多与局部、全身及环境等非过敏性因素相关。
过敏性鼻炎: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花粉播散的季节发作,如春季和秋季,由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较为常见;也有常年性发作的过敏性鼻炎,与尘螨、真菌等常年存在的过敏原有关。
五、治疗原则
慢性鼻炎:治疗需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慢性单纯性鼻炎可采用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等)、鼻腔冲洗等方法改善症状;慢性肥厚性鼻炎则多需要手术治疗等干预方式,以缩小鼻甲体积,改善鼻腔通气。治疗过程中要针对局部和全身的致病因素进行处理,如积极治疗全身慢性疾病、改善职业和生活环境等。
过敏性鼻炎: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防治过敏性鼻炎的重要措施,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以减少尘螨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也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耐受性提高,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慢性鼻炎:儿童慢性鼻炎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等因素有关,长期鼻塞可能影响儿童的呼吸、睡眠及面容发育等。在治疗上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鼻腔冲洗等,同时要关注是否存在腺样体肥大等相关问题,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过敏性鼻炎:儿童过敏性鼻炎较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的学习、睡眠质量等。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常见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在药物治疗时,需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药物,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可选择儿童专用的低剂量制剂,但要遵循医嘱使用,同时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
老年人:
慢性鼻炎:老年人慢性鼻炎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等有关,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因治疗药物等对老年人的其他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过敏性鼻炎:老年人过敏性鼻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同样需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老年人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谨慎选择药物。
总之,慢性鼻炎与过敏性鼻炎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过敏原、发病季节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