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检查可从症状表现(疼痛特点、消化不良相关表现、其他伴随症状)和高危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入手,若有可疑表现或高危因素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同时调整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不同年龄性别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症状表现自我检查
(一)疼痛特点
不同类型胃病疼痛特点有所差异,比如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多呈节律性,常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多在空腹时发作,即餐前痛,进食后可缓解,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时间规律,更多表现为哭闹、拒食等;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的人群,胃病疼痛可能更易被掩盖或不典型。有既往胃病病史的人群,其疼痛特点可能与以往发作有相似性。
(二)消化不良相关表现
包括腹胀、早饱、嗳气等。腹胀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不适,早饱是指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胀感,嗳气则是胃内气体上逆至咽喉部发出的声响。不同性别在消化不良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儿童可能因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消化不良更易出现,而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常见。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频繁,有胃病病史者消化不良可能是旧病复发或加重的表现。
(三)其他伴随症状
可能有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恶心是上腹部不适欲吐的感觉,呕吐可吐出胃内容物,反酸是胃内酸性物质反流至口腔,烧心是胸骨后烧灼感。不同年龄人群伴随症状表现不同,儿童呕吐可能更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老年人伴随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重,如呕吐物带血可能是严重胃病表现。有不良生活习惯者这些伴随症状可能更易出现,有胃病病史者出现这些伴随症状需警惕病情变化。
二、高危因素自我排查
(一)饮食因素
长期高盐饮食、过度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进食不规律等都属于不良饮食因素。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患胃病风险;辛辣食物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暴饮暴食和不规律进食会打乱胃肠消化节律,影响胃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特点不同,儿童若长期被喂食高盐、辛辣食物易影响胃肠健康;老年人若饮食不规律易引发胃病。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因饮食因素导致胃病。
(二)生活习惯因素
吸烟、酗酒是重要的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抑制胃黏液分泌,损害胃黏膜屏障;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不同性别吸烟、酗酒比例可能不同,但对胃病的影响是共性的。不同年龄人群中,年轻人吸烟、酗酒现象较普遍,更易患胃病;老年人长期吸烟、酗酒也会加重胃的损伤。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需格外注意胃病发生。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病。不同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应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服用此类药物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尤其是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人群,需警惕胃病发生,应定期关注胃部状况。
(四)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累及胃部,如胆道疾病、糖尿病等。胆道疾病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胃的功能,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出现胃排空延迟等胃部功能紊乱情况。不同疾病状态下对胃部的影响不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关注胃部相关症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胃病发生风险。
三、自我检查后的应对建议
(一)进一步检查建议
若自我检查发现有上述可疑胃病表现或高危因素,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是诊断胃病的重要手段;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风险;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要关注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有相应病史或症状的人群更应及时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健康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年龄、性别,都应调整饮食,保持饮食规律、清淡,避免高盐、辛辣、暴饮暴食等;戒烟限酒;对于长期服药人群,若病情允许可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要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和规律饮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温和、易消化,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人群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注重胃部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
(三)定期随访建议
有胃病可疑表现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胃部状况变化。儿童定期随访可关注胃肠功能发育和健康情况;老年人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胃部新出现的问题;有既往胃病病史人群定期随访可监测病情是否复发或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