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因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致异常子宫出血且无器质性病变的妇科疾病,发病与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分无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分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失衡;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激素分泌紊乱;育龄期女性可能因精神紧张、环境变化、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内分泌失调,这些都可能引发功血。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育龄女性,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分泌异常,进而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增生,引起子宫出血。
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血液病等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或激素代谢,从而诱发功血。
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有的女性月经周期缩短至21天以内,有的则延长至数月不来潮。
月经量异常:月经量可增多,如月经量超过80ml,且经期延长,可达7天以上;也可表现为月经量减少,但月经周期紊乱。例如,有的女性原本月经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量明显增多,伴有大量血块,同时月经周期紊乱。
分类及特点
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不能形成正常的排卵前黄体生成素(LH)高峰,导致卵巢不能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引起内膜突破性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发育不全,无排卵发生,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也易发生无排卵性功血。其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
排卵性功血: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虽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分为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两种。黄体功能不足者,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前点滴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多。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既往病史等。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是否有过妇科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例如,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有无异常。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情况,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例如,通过B超可以清晰看到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等。
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下降缓慢。
激素测定:测定雌激素、孕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等激素水平,了解内分泌状态。例如,无排卵性功血者雌激素水平可呈持续低水平或波动;黄体功能不足者孕激素水平偏低等。
诊断性刮宫:既能明确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又能迅速止血。对于已婚女性,诊断性刮宫是常用的方法,但对于无性生活史的女性,一般不轻易采用。
治疗原则
止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如使用宫缩剂、止血药物等,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刮宫术迅速止血。
调整月经周期: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患者,以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围绝经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可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雌孕激素联合疗法等调整月经周期。
促进排卵: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可使用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等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功血患者多因内分泌失调引起,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要关注女孩的身心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同时,由于青春期女性身体还在发育,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采用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促进生殖系统正常发育。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功血患者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相关内分泌检查,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由于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功血时要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对其他器官功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缓解因即将绝经带来的焦虑情绪。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功血患者如果有生育要求,治疗时要优先考虑不影响生育功能的方法。在调整月经周期和止血的同时,要积极评估排卵情况,对于有排卵障碍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促排卵药物,以帮助其顺利受孕。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育功能的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