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内镜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针对病因的戒酒、处理胆道病变,饮食上少食多餐、低脂,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时补充胰酶;药物治疗有轻度腹痛用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用阿片类镇痛药;内镜治疗包括胆源性的EST和胰管梗阻的胰管引流术;手术治疗有胰头病变重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体尾部病变为主的胰腺次全切除术。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点,需特殊考量。
一、非药物治疗
(一)病因治疗
酒精性慢性胰腺炎: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严格戒酒是关键。酒精会持续损伤胰腺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腹痛反复发作。例如,长期饮酒者戒酒后,胰腺的炎症状态可能会逐渐改善,腹痛频率和程度可能降低。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如果是由胆道结石等胆系疾病引起,需处理胆道病变。如存在胆总管结石,可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方式解除胆道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的炎症和腹痛。因为胆道梗阻会使胆汁反流进入胰腺,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导致慢性胰腺炎及腹痛。
(二)饮食调整
少食多餐:慢性胰腺炎患者应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胰腺负担。一般可分为5-6餐,每餐量适中,这样能减少胰腺的分泌刺激,降低腹痛发生的可能性。
低脂饮食:限制脂肪摄入,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30-50g左右。因为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而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功能受损,难以正常消化脂肪,进而诱发腹痛。应选择植物油,避免动物油,如避免食用油炸食品、肥肉等。
(三)胰腺酶替代治疗
当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时,补充胰酶制剂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减轻胰腺的消化负担,从而缓解腹痛。例如,口服胰酶肠溶胶囊等制剂,能在肠道内分解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使营养物质得到较好的消化吸收,减少未消化食物对胰腺的刺激,进而减轻腹痛。
二、药物治疗
(一)止痛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对于轻度腹痛的患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需注意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不过,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溃疡等不良反应。
阿片类镇痛药:对于中重度腹痛,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等。但要注意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需警惕药物成瘾性。曲马多是中枢性镇痛药,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及5-羟色胺能系统,发挥止痛作用,但长期使用需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三、内镜治疗
(一)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
对于胆源性慢性胰腺炎患者,若存在Oddi括约肌狭窄等情况,可行EST。通过切开Oddi括约肌,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胰胆管的引流,从而减轻胰腺的炎症和腹痛。例如,在ERCP下进行EST操作,能有效缓解因胆道梗阻导致的胰腺病变相关腹痛。
(二)内镜下胰管引流术
当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胰管狭窄、胰管结石等导致胰管梗阻时,可采用内镜下胰管引流术。如放置胰管支架,可解除胰管梗阻,使胰液引流通畅,减轻胰管内压力,从而缓解腹痛。胰管支架能保持胰管的通畅,减少胰液在胰管内的潴留,降低胰腺的炎症反应,进而缓解腹痛症状。
四、手术治疗
(一)胰腺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病变严重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当胰头广泛纤维化、钙化,合并严重胆道梗阻和十二指肠梗阻等情况时,可考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通过切除病变的胰头及相关组织,解除梗阻,改善胰腺的引流和功能,从而缓解腹痛。但该手术创伤较大,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胰腺次全切除术:对于胰腺体尾部病变为主的慢性胰腺炎,若病变局限,可考虑胰腺次全切除术。切除部分病变胰腺组织,减少炎症组织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从而缓解腹痛。但手术需谨慎评估胰腺残留量,确保剩余胰腺能维持正常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慢性胰腺炎患者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遗传性因素等有关。在治疗腹痛时,非药物治疗应更注重饮食的个性化调整,保证儿童营养摄入的同时严格控制脂肪等摄入。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止痛药物的选择需权衡疗效和不良反应,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妊娠期慢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治疗方式,非药物治疗和药物选择都需谨慎,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时,要注意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的肝肾毒性,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需更加谨慎,同时非药物治疗中的饮食等调整要兼顾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营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