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病因涵盖感染性(胃肠道、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与非感染性因素(肠系膜淋巴结炎、功能性腹痛、外科急腹症),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查及辅助检查,治疗依病因采取补液、抗生素、对症处理或手术,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及护理,预防需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及疫苗接种。
一、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1.1感染性因素
1.1.1胃肠道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性感染可引发急性胃肠炎,典型表现为腹痛、发热(38~39℃)、呕吐及腹泻,病程通常持续3~7天。细菌性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时,腹痛多呈阵发性绞痛,发热可达39~40℃,常伴黏液脓血便。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急性胃肠炎中,病毒感染占比约70%,细菌感染约20%。
1.1.2泌尿系统感染:婴幼儿尿路感染发生率约为3%~5%,女性儿童因尿道短直更易发病。典型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发热(38.5~39.5℃)、尿频及排尿哭闹,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段尿培养阳性率可达80%以上。
1.1.3呼吸系统感染:约15%~20%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可出现腹痛症状,这与发热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此类腹痛多为阵发性,位于脐周或右下腹,发热程度与原发感染程度相关。
1.2非感染性因素
1.2.1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常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发生。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阵发性隐痛或绞痛,发热多为低热(37.5~38.5℃),腹部超声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
1.2.2功能性腹痛:占儿科腹痛病例的30%~40%,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有关。腹痛呈发作性,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热少见,但可因焦虑、饮食不当等诱发。
1.2.3外科急腹症:需警惕肠套叠、阑尾炎等。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发热多为低热。阑尾炎患儿腹痛多始于脐周,后转移至右下腹,发热可达38.5~39.5℃,白细胞计数常>10×10/L。
二、诊断要点与鉴别
2.1病史采集
需详细询问腹痛性质(绞痛/隐痛/钝痛)、部位(脐周/右下腹/左下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呕吐/腹泻/血便/尿频),以及近期饮食史、接触史、用药史。2岁以下婴幼儿需特别注意询问喂养方式、排便情况。
2.2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腹部压痛部位、肌紧张程度、肠鸣音变化。婴幼儿需观察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前囟张力。发热患儿需测量体温,注意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2.3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10/L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病毒感染。
尿常规:白细胞>5个/HP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腹部超声: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套叠、阑尾炎等病变。
粪便常规:潜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性感染。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3.1感染性疾病治疗
3.1.1病毒性胃肠炎:以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口服补液盐(ORS)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调节肠道菌群,缩短病程。
3.1.2细菌性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适用于大肠杆菌感染,头孢曲松适用于重症感染。需注意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
3.1.3泌尿系统感染:口服头孢克肟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7~14天。复发性感染需排除泌尿系统畸形。
3.2非感染性疾病治疗
3.2.1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发热>38.5℃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腹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解痉药如颠茄合剂。
3.2.2功能性腹痛:心理干预(如游戏治疗、家庭支持)可缓解焦虑,饮食调整(避免产气食物、高脂饮食)可改善症状。
3.2.3外科急腹症:肠套叠需空气灌肠复位,阑尾炎需急诊手术切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婴幼儿(<1岁):发热时避免捂热,需保持环境温度22~24℃,湿度50%~60%。母乳喂养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儿需稀释奶液。
4.2学龄前儿童(1~5岁):需警惕脱水,每24小时尿量应>400ml。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的药物,以防瑞氏综合征。
4.3学龄儿童(>5岁):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描述腹痛部位及性质。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浴。
五、预防与家庭护理
5.1饮食管理:避免生冷食物、过期食品,餐具需定期消毒。添加辅食需循序渐进,从单一到多样。
5.2卫生习惯:培养勤洗手习惯,尤其饭前便后。家庭成员有感染时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5.3症状监测:每日测量体温2次,观察腹痛频率及强度。若出现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5.4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重症胃肠炎发生率,接种后保护率可达7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