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受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反应的统称,常见类型有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有不同表现,发病与生理结构、激素、不良生活方式、其他疾病或操作等因素相关,诊断靠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注意卫生、合理性生活等预防,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炎症反应的统称。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原虫、病毒等。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多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常见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宫颈炎: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
盆腔炎:
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
三、发病原因
生理结构因素:女性生殖系统的阴道与外界相通,且尿道短、宽、直,距离肛门近,容易受到病原体污染;子宫颈管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
激素影响:女性不同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如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绝经后期等,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影响阴道内环境,增加妇科炎症发生风险。例如,月经期女性局部抵抗力下降,若不注意卫生,易引发感染;妊娠期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使用护垫、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原体滋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如性生活前后不清洁外生殖器等,可将病原体带入阴道引发炎症;过度清洁阴道会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导致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
其他疾病或操作因素: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妇科炎症;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由于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操作后不注意卫生,可导致病原体侵入引发感染。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三合诊等检查方式,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查看有无红肿、充血、异常分泌物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培养等,可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及病原体的类型,如检查有无滴虫、假丝酵母菌菌丝或孢子等。
血常规:盆腔炎等较严重的妇科炎症患者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病原体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如PCR技术检测滴虫、衣原体、支原体等的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原体感染。
五、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大便后擦拭应从front向back,避免将肛门处的病原体带到阴道。
合理性生活: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
正确避孕: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无生育计划应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如避孕套、短效口服避孕药等,减少人工流产对生殖系统的损伤和感染机会。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妇科炎症的发生。
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维持机体良好的免疫状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但卫生习惯可能不佳,应加强卫生宣教,告知其正确的外阴清洁方法及穿着合适内裤的重要性,避免因卫生问题引发妇科炎症。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及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妇科炎症,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棉质内裤,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抵抗力,预防炎症发生。同时,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