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脑膜炎是脑膜受刺激但脑脊液无细菌感染迹象的炎症,病因有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针对病因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部分严重或特殊情况预后较差且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无菌性脑膜炎是一种脑膜炎症,其特征是脑膜受到刺激,但脑脊液中没有细菌感染的迹象。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二、常见病因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在夏秋季较为多见,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在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而引发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脑膜,引发无菌性脑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当累及脑膜时就可能导致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如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等)。以苯妥英钠为例,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相关的免疫反应,导致脑膜炎症,但脑脊液中无细菌存在。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发热的程度与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例如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发热一般持续数天。
头痛:头痛较为常见,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胀痛、刺痛等多种表现,头痛原因主要是脑膜受炎症刺激。
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屈其颈部时感觉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将小腿抬高,正常人大腿与小腿可成角大于135°,若小于135°且出现抵抗感并伴有疼痛则为阳性;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无菌性脑膜炎时,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可能还会出现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膜炎症刺激可能影响到胃肠道功能。而且儿童对发热等症状的耐受和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精神状态较差,易激惹等。
成人:成人症状相对较为典型,但也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成人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有面部红斑等皮肤表现。
四、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
外观:多为无色透明,细胞数轻度增多,一般以淋巴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一般正常。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与细菌性脑膜炎等进行鉴别,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糖含量明显降低等。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等,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等。例如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肠道病毒的核酸。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脑膜强化等表现,但这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
对症治疗:对于头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等;对于发热较高的患者,可采用适当的退热措施。
针对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如为肠道病毒感染,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调整用药。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反应:首先需要停用可疑药物,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等。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无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较好,例如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经过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后,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可恢复,不留后遗症。
但如果是由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特殊病毒感染等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一些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功能障碍、癫痫等。而且不同人群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如果及时得到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等也可能影响预后;成人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长期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