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包括详细采集病史、观察症状(如下腹痛、异常分泌物、月经异常及伴随发热等)、妇科检查(子宫压痛、宫颈举痛等)及辅助检查(实验室、影像学、宫腔镜检查等);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饮食、体位)、抗生素治疗(依病原菌选敏感药,足量足疗程)、手术治疗(针对宫腔残留等情况);预后方面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不及时规范可能转慢性并致并发症,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预防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良宫腔操作、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有无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近期是否有不洁性生活等。例如,有宫腔操作史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症状观察
1.典型症状
下腹痛:多为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可能因性生活相关因素诱发,而老年女性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出现症状。
异常阴道分泌物:可表现为白带增多,呈脓性、血性或伴有异味。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
2.伴随症状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甚至更高。对于儿童患者,发热可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三)妇科检查
1.体征
子宫压痛: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体有压痛,双附件区也可能有压痛。不同性别患者检查操作有差异,但原则相同。
宫颈举痛:宫颈部位有举痛表现。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的变化能辅助判断感染程度。
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和PCT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PCT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有无积液等。例如,B超可能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有积液等异常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MRI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炎的病变范围等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3.宫腔镜检查
直接观察: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的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渗出等,还可在直视下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二、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机体恢复;成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熬夜、剧烈运动等。
2.饮食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例如,多吃瘦肉、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3.体位
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宫腔分泌物引流,防止炎症扩散。
(二)抗生素治疗
1.用药原则
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可通过宫腔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菌后针对性用药,若未明确病原菌,可经验性选择广谱抗生素。
用药要足量、足疗程,以彻底杀灭病原菌,防止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例如,一般需连续用药14天左右。
2.常用药物
如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等)、甲硝唑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要根据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如宫腔内有残留组织,需行清宫术。对于绝经后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伴有宫腔积脓时,可能需要进行宫腔引流等手术操作。
对于存在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病变导致子宫内膜炎反复发生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肌瘤等病变组织。
三、子宫内膜炎的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1.一般情况
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症状可逐渐缓解。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出现病情反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不孕、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炎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机体恢复,且容易导致感染难以控制。
2.不同人群预后差异
年轻患者如果及时治疗,一般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相对复杂。
(二)预防
1.注意经期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月经期间勤换卫生巾,避免性生活。对于青春期女性,要加强经期卫生知识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经期卫生习惯。
2.避免宫腔操作的不良影响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等。必须进行宫腔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尽量避免多次宫腔操作。
3.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