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伴糜烂需明确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及其他疾病影响等,然后进行一般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同时要关注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促进康复。
一、明确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伴糜烂的常见病因,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可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该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有所不同,如儿童可能因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成年人也可因不良的生活接触方式等感染。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慢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风险。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调节紊乱等,引发胃黏膜糜烂。不同生活方式习惯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比如长期熬夜的人群,胃黏膜修复时间受影响,更易出现胃黏膜病变。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引发胃黏膜糜烂。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需特别注意,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使用可能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时更易出现胃黏膜问题。
其他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可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等,导致胃黏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引发慢性胃炎伴糜烂。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二、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也应保持规律的用餐时间,这样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消化节律。
调整食物种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减少过冷、过热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在饮食调整时还需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胃黏膜的损害较大,必须严格戒烟限酒。对于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群,戒烟限酒是促进胃黏膜修复的重要措施。
减轻精神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对于儿童,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成年人可通过与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三、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需注意,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老年人若有肝肾功能减退,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也可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适用于轻至中度慢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
胃黏膜保护剂: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侵袭,促进糜烂修复。对于儿童,使用铋剂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对铋剂的代谢等情况与成人不同;老年人若有肾功能不全,使用铋剂要密切监测。
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同时保护胃黏膜,还可吸附胆汁等,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炎伴糜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胃炎伴糜烂时,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首先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刺激大且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饮食调整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食物质地,比如幼儿可给予软烂的食物。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胃炎伴糜烂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同时服用抗凝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警惕加重胃黏膜损伤的风险。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必要时可适当补充营养。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适度活动,保持心情舒畅,但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对身体有较大负担的活动。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胃炎伴糜烂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通过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若必须用药,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饮食上要遵循少食多餐等原则,同时要关注妊娠期女性的心理状态,因为孕期的特殊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会影响病情。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患慢性胃炎伴糜烂时,用药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在选择药物时,需咨询医生,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饮食调整同样重要,要保证营养且不影响乳汁质量。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病情恢复和哺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