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在定义、发病机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胃镜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球部,疼痛节律为餐前痛,胃镜见球部溃疡;胃溃疡好发胃角和胃窦小弯,多为进食后痛,胃镜有相应溃疡表现。诊断靠胃镜及Hp检测,治疗均需抑酸、护胃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密切相关,Hp感染是其重要病因,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过多的胃酸持续侵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发病机制主要与黏膜防御修复因素减弱和侵袭因素增强有关,Hp感染也是胃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约70%-80%的胃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另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遗传因素、胃排空障碍等也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关,胃排空延迟可导致胃窦部潴留,刺激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进而使胃酸分泌增加,损伤胃黏膜。
二、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球部前壁或后壁多见。
胃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
三、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多为空腹痛,疼痛特点为餐前痛,疼痛规律通常是疼痛-进食-缓解,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疼痛一般在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会在夜间痛醒,这是因为夜间胃酸分泌相对较多,且空腹时胃内没有食物缓冲胃酸,胃酸直接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
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如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为进食后痛,疼痛规律一般是进食-疼痛-缓解,疼痛时间多在进食后0.5-1小时左右出现,随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再重复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胀痛、隐痛、烧灼痛等。
其他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诊表现。
胃溃疡: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若发生并发症,如出血时可出现黑便、呕血等,穿孔时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呈板状腹等急腹症表现。
四、胃镜检查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胃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球部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面覆盖白苔或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边缘整齐。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胃内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底部覆盖白苔或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五、诊断方法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可进行Hp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以确定是否存在Hp感染。
胃溃疡:同样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并且需要与胃癌进行鉴别诊断,通过胃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来明确溃疡的性质,同时也需要进行Hp检测。
六、治疗原则
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抑制胃酸分泌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根除Hp感染通常采用四联疗法,即PPI+铋剂+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劳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胃溃疡:治疗原则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似之处,也是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感染、保护胃黏膜等,但由于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中黏膜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更为突出,所以在保护胃黏膜方面可能更注重使用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同时对于胃溃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胃溃疡有一定的癌变风险,而十二指肠溃疡癌变风险相对较低。
七、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对胃黏膜刺激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老年胃溃疡患者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观察溃疡的变化情况。
儿童人群: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见,胃溃疡也较少,儿童患者多与Hp感染、先天因素等有关,儿童Hp感染的治疗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因为溃疡可能影响儿童的进食和营养吸收。
女性人群: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发病与生理因素、生活方式等有关,如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可能影响溃疡的发生发展,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影响溃疡的愈合,要保持心情舒畅。
有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NSAIDs服用史的人群,无论是十二指肠溃疡还是胃溃疡患者,都要谨慎使用NSAIDs类药物,必要时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时要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