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由脑部血管狭窄、闭塞等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及血液检查,治疗分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有的可能是轻微的胀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头晕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平衡感,导致行走不稳。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缺血发生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症状多样。如果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可能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症状;如果是脑干缺血,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症状;如果是小脑缺血,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缺血区的低密度梗死灶。它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
头颅MRI:对脑缺血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更高。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更早地发现缺血半暗带,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介入治疗前或需要明确血管病变细节时使用。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这对于一些需要抗凝等治疗的患者很重要;血糖和血脂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了解是否存在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静脉溶栓,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改善预后。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排除脑出血等禁忌情况。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治疗措施。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丁苯酞等药物,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神经保护治疗:如依达拉奉等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有助于保护神经功能。
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严格);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积极治疗高血脂,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
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心房颤动、既往血栓病史等,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进行二级预防。例如,没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一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心房颤动且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体育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可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限酒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等;合理饮食应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控制体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溶栓药物时,要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一些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或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儿童患者: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重视。儿童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在诊断时,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损伤的有创检查,如尽量优先选择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需要充分评估。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进行个性化制定。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不同生理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的治疗需要特殊考虑。妊娠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很多药物在妊娠期是禁忌使用的,此时可能更多依靠非药物治疗手段,如改善生活方式等。哺乳期用药也需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或调整用药时间与哺乳时间的间隔。
有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时要非常谨慎,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和治疗收益。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药物,或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