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后),早期进行手指活动、肩肘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开展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训练;后期强化力量、提升协调性灵活性。不同人群儿童需轻柔、结合游戏,老年要安全、选舒缓方式,特殊生活方式或病史患者按需加强对应训练。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一)手指活动训练
1.意义: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不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对于各年龄段桡骨骨折患者均适用,通过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可刺激神经肌肉反射。
2.具体方法:患者尽量用力握拳,然后缓慢伸直手指,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确保动作轻柔且患者能配合。
(二)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1.意义:增强肩部和肘部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对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都有重要作用,可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
2.具体方法:肩部肌肉等长收缩是患者肩部肌肉用力收紧,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肘部肌肉等长收缩是患者肘关节用力屈曲和伸直,但骨折部位保持不动,同样每次收缩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一)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1.意义:逐渐恢复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从事手部劳动的人群,恢复腕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其恢复正常工作;对于老年患者,可预防关节功能退化。
2.具体方法:患者可以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偏和桡偏活动。屈伸活动是腕关节尽量向上弯曲和向下弯曲,尺偏是腕关节向小拇指一侧弯曲,桡偏是向大拇指一侧弯曲,每个方向每次活动保持15-2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次。在进行过程中要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幅度。
(二)前臂旋转训练
1.意义: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前臂旋转动作的人群很重要,如厨师、木工等。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此功能有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2.具体方法:患者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屈曲90°,前臂进行旋前和旋后动作,旋前是手掌向下转动,旋后是手掌向上转动,每次旋转保持10-15秒,重复10-15次,每天3-4次。训练时要注意动作平稳,避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加剧。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6周后)
(一)力量强化训练
1.意义:进一步增强手部、腕部和前臂的肌肉力量,对于有重体力劳动病史的患者,可使其恢复工作所需的力量;对于年轻患者,能更好地恢复运动能力。
2.具体方法:可以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还可以进行提重物训练,从较轻的物品开始,逐渐增加重量,每次提举5-10次,每天2-3次,但要注意重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以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为度。
(二)协调性和灵活性训练
1.意义:提高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人群,如钢琴演奏者、刺绣工作者等至关重要;对于儿童患者,有助于其精细运动功能的发展。
2.具体方法:可以进行捡豆子、穿珠子等精细动作训练,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还可以进行抛接球训练,患者站在一定距离外抛接球,逐渐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抛接球的距离和力度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
四、不同人群康复训练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患者
1.注意事项: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家长要给予更多陪伴和鼓励,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例如在进行手指活动训练时,动作要缓慢,让儿童逐渐适应,同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调整训练强度。
2.特殊建议:可以结合游戏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如通过玩积木来进行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
(二)老年患者
1.注意事项:老年患者骨折后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由于老年患者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速度要缓慢。例如在进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时,桡偏和尺偏的幅度要小。
2.特殊建议: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康复训练方式,如在平地上缓慢行走时进行简单的手部和腕部活动配合,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具保证安全,同时家属要在旁协助观察,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进行。
(三)有特殊生活方式或病史的患者
1.从事手部劳动的患者:在康复训练后期要重点加强力量和协调性训练,使其尽快恢复到从事手部劳动的力量和精细操作水平。例如从事搬运工作的患者,要强化握力和前臂力量训练;从事精细电子装配的患者,要加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
2.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在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都要关注血糖变化,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训练强度要适中,可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时间段进行康复训练,如餐后1-2小时血糖相对稳定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