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由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基础疾病、遗传)和外在因素(食物及添加剂、药物、感染、环境)引起应对措施包括避免触发因素(识别规避过敏原、谨慎用药、改善生活环境)、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为一线、严重者用免疫调节药物)、其他非药物干预(中医中药、生活方式调整)。
一、慢性荨麻疹的引起原因
(一)内在因素
1.自身免疫因素: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引发慢性荨麻疹。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发生慢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紊乱波及到了皮肤相关的免疫反应机制。
2.基础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疾病会增加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几率,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等多方面的异常,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和持续;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免疫系统的失调也常与慢性荨麻疹相伴。
3.遗传因素:遗传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荨麻疹患者,个体遗传了相关的易感基因,那么其发病风险可能会高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研究表明,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慢性荨麻疹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皮肤血管的反应性等方面。
(二)外在因素
1.食物及食物添加剂:某些食物是常见的诱因,如鱼虾、蟹、贝类等海鲜类食物,其中含有的蛋白质等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坚果、牛奶、鸡蛋等也可能导致部分人发生慢性荨麻疹。此外,食物添加剂如防腐剂、人工色素等也可能引发过敏,从而诱发慢性荨麻疹。
2.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引起慢性荨麻疹,常见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免疫反应;也可能是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等荨麻疹表现。
3.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都可能成为慢性荨麻疹的诱因。例如,乙肝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感染病原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波及皮肤,导致荨麻疹的发生。病毒感染如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可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进而出现慢性荨麻疹的症状。
4.环境因素:接触某些环境中的物质可诱发慢性荨麻疹,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花粉中的植物蛋白等成分被人体吸入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尘螨存在于室内灰尘中,其排泄物等成分也是常见的过敏原,接触后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出现慢性荨麻疹症状;动物皮屑如猫、狗的皮屑,其中含有的蛋白质等物质可成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
二、慢性荨麻疹的应对措施
(一)避免触发因素
1.识别并规避过敏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明确可能的过敏原。例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后,严格避免食用该食物;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穿长袖衣物等进行防护;对尘螨过敏者,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尘螨的床品等。
2.谨慎用药:了解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在就诊时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已知可引起过敏的药物。在使用新药物前,可向医生咨询该药物的过敏风险等情况。
3.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减少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机会。对于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给宠物清洁,减少动物皮屑等过敏原的存在。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组胺引起的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需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对于老年患者,也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根据个体情况合理用药。
2.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相关指标,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并且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获益风险比。
(三)其他非药物干预
1.中医中药:部分中医中药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一些具有祛风、清热、凉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但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不同个体的证型可能不同,所以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用药,并且要注意中药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后的皮肤清洁等情况,避免因运动后出汗等导致皮肤受到刺激诱发荨麻疹。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对慢性荨麻疹的病情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