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副韧带损伤有多种症状,受伤当时膝关节内侧有突然刺痛或撕裂样疼痛,受伤后疼痛持续且活动时加重;早期膝关节内侧迅速肿胀,肿胀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及走行区域有明显压痛;屈伸和旋转活动受限;行走及屈膝受外翻应力时感膝关节不稳定,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患者表现有差异。
1.疼痛:
受伤当时:患者在发生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瞬间,通常会感到膝关节内侧有突然的刺痛或撕裂样疼痛。这种疼痛较为剧烈,会影响患者继续进行当前的活动。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急停变向时,若发生内侧副韧带损伤,受伤瞬间即可出现明显的膝关节内侧疼痛。
受伤后:疼痛会持续存在,在行走、屈伸膝关节等活动时,疼痛往往会加重。而且,患者可能会感到膝关节内侧有持续的隐痛,尤其是在活动量增加或长时间站立、行走后,疼痛会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疼痛是内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活动受伤侧下肢等表现;而成年患者则多能较准确地描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
2.肿胀:
早期表现:受伤后膝关节内侧会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膝关节内侧组织间隙内血液积聚,引起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即可观察到膝关节内侧明显肿胀,皮肤可能会有轻度的瘀青。不同年龄的患者肿胀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肿胀的发展速度可能较快;成年人的肿胀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稳定。
肿胀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如果是轻度的内侧副韧带损伤,肿胀可能相对较轻,仅表现为膝关节内侧轻度的饱满;而中重度损伤时,肿胀会较为明显,膝关节内侧可能会明显隆起,皮肤紧张度增加。性别因素对肿胀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其肿胀可能消退相对较慢,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群肿胀消退相对较快。
3.压痛:
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压痛: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附着点处,如股骨内上髁和胫骨内髁的部位,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压痛。这是因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附着点周围的组织受到刺激,导致压痛明显。通过压痛的部位和程度可以初步判断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大致位置和严重程度。对于有既往膝关节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有过内侧副韧带损伤或其他膝关节损伤的患者,再次发生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可能会更为明显,且疼痛定位可能相对更准确。
按压范围:压痛不仅仅局限于韧带的附着点,还可能涉及内侧副韧带走行的区域。用手指沿着内侧副韧带的走行方向进行按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痛,压痛的范围大小与韧带损伤的范围相关。
4.膝关节活动受限:
屈伸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韧带损伤导致的膝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患者在屈伸膝关节时会感到受限。轻度损伤时,可能只是在屈伸到某一角度时出现疼痛,从而使活动范围略有减小;中重度损伤时,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会明显受限,严重者可能只能保持在某一固定的屈伸角度,无法正常完成屈伸动作。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受限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拒绝屈伸膝关节,表现为下肢保持相对固定的姿势;成年患者则能更明确地感觉到屈伸活动的困难程度。性别因素对膝关节活动受限的影响不大,但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患者,其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会对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更及时的干预。
旋转活动受限:内侧副韧带损伤还会影响膝关节的旋转活动。患者在进行膝关节旋转动作时,会感到膝关节内侧有异常的松动或不稳定感,导致旋转活动受限。例如,患者尝试做屈膝位的内旋或外旋动作时,会因为内侧副韧带损伤无法有效稳定膝关节而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患者,在发生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旋转活动受限可能会更早出现且程度更重,因为其膝关节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5.膝关节不稳定感:
行走时的不稳定: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尤其是在不平坦的路面或上下楼梯时,会感觉到膝关节内侧有松动、打软腿的感觉,这是因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膝关节的内侧稳定性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维持膝关节的稳定结构。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行走时的不稳定感表现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行走姿势异常,如跛行等;成年患者则更能明确表述膝关节有不稳定的感觉。性别因素对膝关节不稳定感的影响较小,但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经常进行需要膝关节频繁屈伸和旋转运动的职业(如舞蹈演员、运动员等),其膝关节不稳定感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更重视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特殊姿势下的不稳定:当患者处于屈膝位并受到外翻应力时,膝关节的不稳定感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内侧副韧带主要起到限制膝关节外翻的作用,损伤后这种限制作用减弱,所以在受到外翻应力时不稳定感突出。有膝关节既往内侧副韧带损伤病史的患者,在再次受到类似应力时,不稳定感会比初次损伤时更为强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