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肌腱断裂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留下多种后遗症,包括肌腱粘连致手指活动受限、关节僵硬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肌肉萎缩致手指力量减弱、力量减弱影响手部动作、感觉异常干扰手部活动等,应及时规范治疗及术后规范康复锻炼以降低后遗症发生概率,不同人群需个性化措施减少影响。
一、肌腱粘连
发生机制:肌腱断裂后,周围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渗出的纤维蛋白等会促使肌腱与周围组织(如周围的肌肉、筋膜等)发生粘连。这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尤其是在损伤后早期康复锻炼不规范或延误康复锻炼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影响:会导致手指活动受限,比如屈肌腱断裂后发生粘连,会使手指屈曲或伸展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可能无法完全屈曲或伸展手指,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日常功能,像抓握物体、持物等都会受到阻碍。年龄方面,儿童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也可能发生粘连;成年人如果损伤后没有规范康复,肌腱粘连的概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损伤后缺乏正确的康复锻炼会增加肌腱粘连的风险。有其他病史的患者,比如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的疾病,发生肌腱粘连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且恢复相对更困难。
二、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手指肌腱断裂后,由于疼痛等原因患者往往会减少手指的活动,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手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等)发生挛缩,关节活动度下降,进而出现关节僵硬。
影响:表现为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严重时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例如,手指的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僵硬,会影响手指的正常屈伸等动作,对手部功能造成较大影响。儿童在肌腱断裂后如果过早固定且活动减少,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因为儿童的关节周围组织相对较嫩,长时间不活动更容易发生挛缩;成年人如果固定时间过长,同样会增加关节僵硬的发生概率。生活方式上,损伤后制动时间过长而没有及时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导致关节僵硬的重要因素。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的患者,本身关节就存在一定的病变基础,发生关节僵硬的风险更高,且恢复可能更困难。
三、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手指肌腱断裂后,由于手指活动减少,相关的手部肌肉会因为废用而发生萎缩。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手指的力量和功能。
影响:手部肌肉萎缩会使手指的力量减弱,影响手部的握持力等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手部肌肉的正常发育;成年人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较慢,会影响手部的精细活动和日常劳作能力。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肌腱断裂后,由于生长发育的特点,如果出现肌肉萎缩,需要更加重视康复锻炼来促进肌肉恢复;成年人如果本身肌肉量相对较少,发生肌肉萎缩后恢复难度相对较大。生活方式上,损伤后缺乏有效的康复锻炼导致肌肉废用是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肌肉维持就存在一定问题,发生肌肉萎缩的风险更高,且恢复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
四、力量减弱
发生机制:肌腱是传递肌肉力量来实现手指运动的重要结构,肌腱断裂后,即使经过修复,由于肌腱粘连、肌肉萎缩等因素的影响,手指的力量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影响:手指的捏力、握力等都会下降,影响手部完成一些需要力量的动作,比如捏取小物件、握住较粗的物体等都会变得困难。不同年龄的人群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力量本身相对较弱,肌腱断裂后力量减弱可能会影响其手部功能的正常发展;成年人力量减弱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从事需要手部力量的工作时会受到限制。生活方式上,损伤后没有进行充分的力量康复训练会加重力量减弱的程度。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力量调节等方面的问题,肌腱断裂后力量减弱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评估和康复治疗。
五、感觉异常
发生机制:手指肌腱断裂的修复手术可能会涉及到周围神经的操作,或者在损伤过程中可能会伴有神经的损伤,从而导致手指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
影响:感觉异常会影响患者对手指状态的感知,进而影响手部动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觉异常可能会对其手部功能的发育产生影响,比如影响其对物体的精细感知和操作;成年人感觉异常会干扰日常的手部活动,如穿衣、写字等都可能受到影响。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出现感觉异常时,需要密切关注其手部功能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康复干预来促进感觉恢复;成年人如果感觉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生活方式上,损伤后如果神经恢复不佳,会导致感觉异常长期存在,需要患者注意保护手指,避免受伤等情况。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神经病变基础,发生肌腱断裂后感觉异常的风险更高,且恢复相对困难。
手指肌腱断裂后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包括早期的手术修复(如果需要手术的情况)以及术后早期、规范的康复锻炼,以最大程度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概率。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措施来减少后遗症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