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荨麻疹的引发因素包括遗传、过敏原接触、感染、环境及其他因素。遗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过敏原接触方面,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及吸入性如花粉、尘螨等可引发;感染中病毒如感冒病毒、细菌如链球菌等可诱发;环境中温度变化、物理刺激会有影响;其他因素里药物如抗生素及自身免疫异常也可能导致婴幼儿患荨麻疹。
一、遗传因素
婴幼儿荨麻疹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过敏史,尤其是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家族史,婴幼儿患荨麻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使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进而引发荨麻疹。例如,有研究发现特定的基因位点与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当婴幼儿携带相关易感基因时,在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后,更易出现荨麻疹症状。
二、过敏原接触
1.食物过敏原
常见食物:牛奶、鸡蛋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引起荨麻疹的食物过敏原。牛奶中的乳清蛋白、鸡蛋中的卵清蛋白等都可能成为过敏原。据统计,约有30%的婴幼儿荨麻疹与食物过敏有关,尤其是在添加辅食的阶段,婴幼儿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食物中的蛋白质等成分消化吸收不完全,更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比如,一些婴幼儿在初次食用牛奶后,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皮肤红斑、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其他食物:鱼虾、坚果、贝类等食物也可能成为过敏原,这些食物中的异性蛋白可引起婴幼儿的过敏反应。当婴幼儿摄入这些食物后,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应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荨麻疹表现。
2.吸入性过敏原
花粉:在花粉传播的季节,空气中飘散的花粉颗粒可被婴幼儿吸入,引发过敏反应。不同地区的花粉种类不同,例如春季的柳树花粉、秋季的蒿草花粉等,婴幼儿接触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症状。研究发现,在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婴幼儿荨麻疹的发病率会有所上升。
尘螨:尘螨是室内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婴幼儿长时间接触尘螨滋生的环境,如灰尘较多的床铺、地毯等,尘螨的排泄物、尸体等成分被吸入后,可引起过敏。尘螨过敏引发的荨麻疹可能表现为反复的皮肤风团、瘙痒等,且症状可能在夜间加重,因为婴幼儿夜间与床铺等尘螨聚集环境接触时间较长。
动物毛发皮屑:家中饲养的宠物,如猫、狗等的毛发、皮屑也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婴幼儿接触宠物后,毛发皮屑附着在婴幼儿皮肤上或被吸入呼吸道,可诱发荨麻疹。
三、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发婴幼儿荨麻疹。病毒感染机体后,可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同时病毒感染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平衡,使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相关的荨麻疹。有研究显示,约15%-20%的婴幼儿荨麻疹与病毒感染有关,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婴幼儿患病毒性感冒后出现荨麻疹的情况较为常见。
其他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也可能与婴幼儿荨麻疹的发生相关,病毒在体内引发的免疫反应可波及皮肤,导致荨麻疹症状出现。
2.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等疾病,可能成为婴幼儿荨麻疹的诱因。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血管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荨麻疹。例如,有报道称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患儿中,部分会伴随出现荨麻疹症状。
其他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也可能通过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而导致婴幼儿荨麻疹。
四、环境因素
1.温度变化
过热或过冷:婴幼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可能刺激皮肤,引发荨麻疹。例如,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温度的快速变化可能导致皮肤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诱发荨麻疹。研究发现,在季节交替时,温度波动较大,婴幼儿荨麻疹的发病率会有所升高。
2.物理刺激
摩擦:婴幼儿皮肤娇嫩,穿着过紧的衣物、频繁的摩擦等物理刺激可能引起皮肤局部的荨麻疹。比如,婴幼儿穿着材质较硬的衣物,在活动过程中与皮肤反复摩擦,容易导致皮肤出现风团样皮疹。
压力:长时间的压迫,如婴幼儿长时间被包裹在过紧的襁褓中,局部皮肤受到压力,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皮肤的免疫状态,引发荨麻疹。
五、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
抗生素: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能引起婴幼儿的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婴幼儿在使用这些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约有0.5%-3%的概率出现药物过敏性荨麻疹。例如,使用青霉素后数小时内,婴幼儿可能出现皮肤红斑、风团,并伴有瘙痒等症状。
其他药物: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婴幼儿荨麻疹。
2.自身免疫因素
虽然婴幼儿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荨麻疹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婴幼儿的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引发荨麻疹。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免疫紊乱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免疫状态,导致荨麻疹的发生。不过,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相对少见,但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