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二者发病机制均与脑血管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相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也有差异,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原则相近,预防措施类似,均需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侧重。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都可引起脑血管闭塞,常见的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脑梗死。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酗酒、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脑梗死
症状可因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突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如果是大面积脑梗死,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呕吐、头痛加剧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在原有症状基础上症状加重。
脑血栓
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与脑梗死其他类型表现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是血栓形成逐渐阻塞血管,症状进展相对缓慢。中老年人发病居多,男性相对多见,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
三、影像学检查
脑梗死
头部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情况,包括梗死的部位、范围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总体的影像学特征是相似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在影像学上同时发现基础疾病相关的血管或组织改变。
脑血栓
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同样可以发现梗死灶,对于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影像学上可看到脑动脉分布区域的梗死灶,能明确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情况。中老年人的影像学表现符合其生理和病理特点,有基础疾病者的影像学可能显示出血管病变与基础疾病的关联。
四、治疗原则
脑梗死
治疗原则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此外,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颅内压增高危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老年人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
脑血栓
治疗基本与脑梗死相似,同样强调早期干预。溶栓治疗需要评估患者情况,对于适合溶栓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也是重要的方面。中老年人治疗时要注意其身体机能状况,女性在治疗中可能要考虑特殊时期等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有基础疾病者要综合治疗基础疾病与脑血栓相关病变。
五、预防措施
脑梗死
一级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高危人群可更低;控制血脂,对于高血脂患者给予降脂治疗;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二级预防主要是对于已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继续控制危险因素,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不同年龄人群预防措施的重点略有不同,老年人要更注重定期体检,关注脑血管情况;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管理方案来预防脑梗死复发。
脑血栓
预防措施与脑梗死类似,一级预防同样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二级预防对于有过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同样需要长期管理基础疾病,坚持抗血小板等治疗。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定期监测脑血管状况,男性和女性在预防中都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但男性可能需要更注重戒烟等,女性要关注内分泌等因素对血管的影响,有基础疾病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预防相关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