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损伤组织不同分为肌肉拉伤和韧带拉伤,肌肉拉伤损伤肌肉组织,多因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或突然被动过度拉长所致,表现为拉伤部位疼痛肿胀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恢复期热敷康复训练;韧带拉伤损伤韧带组织,多因关节过度扭转等外力致韧带被过度牵拉,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不稳定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休息制动冷敷等恢复期制动解除后针对性康复训练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考量。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主要损伤的是肌肉组织。肌肉是由肌纤维等构成,负责产生运动时的力量收缩等功能。例如在跑步过程中,腿部肌肉突然发力过猛,就可能导致相应肌肉拉伤。
韧带拉伤:韧带是连接骨与骨之间的结缔组织束,韧带拉伤就是韧带受到过度牵拉等而受损,损伤的是韧带组织。比如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等,在剧烈运动时如篮球运动中急转急停可能导致韧带拉伤。
损伤机制及表现不同
肌肉拉伤:
机制:多因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超过其本身的承受能力;或突然的被动过度拉长所致。例如跳远时,小腿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来完成起跳动作,若力量超出肌肉承受范围就会拉伤。
表现:拉伤部位疼痛较为明显,局部可出现肿胀,肌肉拉伤处可摸到凹陷或异常隆起,肌肉收缩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比如手臂肌肉拉伤后可能无法正常屈伸手臂。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肌肉拉伤的概率因运动习惯等不同而有差异,儿童青少年若运动前热身不充分易发生,老年人则可能因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柔韧性下降等更易出现。
韧带拉伤:
机制:多由于关节受到过度的扭转、屈曲或伸直等外力作用,导致韧带被过度牵拉。像踝关节在扭伤时,就可能导致外侧副韧带拉伤,多是因为行走在不平地面或突然扭转脚部引起。
表现:韧带拉伤处疼痛、肿胀明显,关节可能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比如膝关节韧带拉伤后,膝关节会有明显的肿胀,且屈伸活动时感觉关节异常,可能出现打软腿等情况。不同性别在韧带拉伤上并无绝对的性别差异,但不同运动项目中不同性别的发生率有差异,比如女性在一些需要频繁扭转关节的运动中韧带拉伤相对更常见,可能与女性的解剖结构及运动时的姿势等因素有关;有既往韧带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韧带拉伤的风险更高。
诊断方法不同
肌肉拉伤: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受伤肌肉的压痛部位、范围,观察肌肉有无紧张、松弛等异常情况,还会进行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相关检查来判断损伤程度。
影像学检查:一般可通过超声检查,能清晰看到肌肉损伤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有肌肉纤维的断裂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肌肉拉伤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能更精确地显示肌肉内部的损伤细节。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的选择上,儿童可能更多考虑超声检查,因为相对更安全、方便,对儿童身体影响小;而成年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超声或MRI等。
韧带拉伤: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关节的稳定性,比如进行侧方应力试验来检查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稳定性,进行抽屉试验来检查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稳定性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韧带的连续性、有无撕裂等;MRI检查是诊断韧带拉伤的重要手段,能清楚显示韧带是否有撕裂、损伤的程度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等。对于不同病史的患者,有过韧带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进行MRI检查能更准确对比前后韧带的情况,以评估损伤恢复及再次损伤风险;儿童韧带相对较柔韧,韧带拉伤的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判断。
治疗原则不同
肌肉拉伤:
急性期:首先要休息、停止引起肌肉拉伤的运动,然后进行冷敷,一般在受伤后72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可以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减少出血和肿胀。不同年龄患者冷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温度不宜过低,时间也不宜过长。
恢复期: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肿和组织修复;还可进行康复训练,比如轻度的肌肉收缩舒张练习等,逐渐恢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儿童青少年在康复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加重损伤;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韧带拉伤:
急性期:同样需要休息、制动,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受伤关节,限制关节活动,减少进一步损伤;冷敷等处理也可应用,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韧带拉伤,制动时间有所不同,轻度韧带拉伤制动时间相对较短,重度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制动。
恢复期:在制动解除后,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比如踝关节韧带拉伤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以及小腿肌肉力量训练等。儿童韧带拉伤后康复训练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影响骨骼等的正常发育;老年人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强度,防止因训练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可结合其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等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