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运动功能训练(桥式运动、步行训练);物理治疗有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需注意心脏疾病患者谨慎使用)和温热疗法(蜡疗、红外线照射,注意皮肤感觉减退患者防烫伤);作业治疗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衣、进食、洗漱等)和手功能训练(握力、捏取、手工艺制作等);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丹参川芎嗪,注意出血倾向患者)和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肝肾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手术治疗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需评估)和脑深部电刺激术(帕金森病致偏瘫药物效果不佳时考虑,有适应证禁忌证且术后管理要求高)。
运动功能训练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在床上,尽量靠近臀部,然后将臀部抬起,使身体成桥式。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的患者可进行主动桥式运动,而对于无力抬起臀部的患者可先进行辅助桥式运动。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难度,如单腿桥式运动等,有助于增强臀部及下肢肌肉力量,为站立和步行做准备。
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后可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从静态站立逐渐过渡到动态站立,如左右重心转移等。然后进行步行摆臂训练,患者双手前后摆动,配合下肢步行节奏。最后在平行杠内或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逐步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对于老年偏瘫患者,由于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在步行训练时需要更加注重稳定支撑,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分多次进行,避免疲劳。而对于年轻偏瘫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快训练进度。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通过电流刺激瘫痪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例如,对于偏瘫患者的股四头肌,应用NMES可以帮助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电刺激的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要考虑频率、脉冲宽度、电流强度等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刺激效果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偏瘫患者,使用电刺激疗法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电流刺激可能会对心脏电活动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
温热疗法:包括蜡疗、红外线照射等。蜡疗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还能缓解肌肉痉挛。将加热后的蜡敷于患侧肢体,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红外线照射可以通过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厘米,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偏瘫患者,在进行温热疗法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因为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感知过高的温度而导致皮肤损伤。
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训练,教患者如何穿脱偏瘫侧的衣物,如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健手辅助患手进行拿餐具、进食等动作,选择大小合适、重量较轻且不易打翻的餐具;洗漱训练,如刷牙、洗脸等,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的优势来完成患侧肢体的洗漱动作,逐渐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老年偏瘫患者,由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明显,在作业治疗中需要更加耐心地进行训练,并且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难度,例如选择更易操作的餐具等。
手功能训练:进行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如使用握力球进行握力训练,从轻轻握住开始,逐渐增加力度;使用手指捏取小物件,如豆子、珠子等,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进行作业疗法中的手工艺制作,如编织简单的物品等,既可以训练手功能,又能提高患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年轻偏瘫患者,手功能训练的目标可以更高一些,争取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手功能水平,而对于老年患者则以维持和改善现有手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
药物治疗
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丹参川芎嗪等,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环境。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神经营养药物:例如甲钴胺,它可以参与神经元的代谢,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有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一般来说,甲钴胺可以长期服用,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伴有严重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0%)的偏瘫患者,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粥样硬化斑块,重建颈动脉管腔,改善脑供血。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以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于部分由帕金森病等病因导致的偏瘫患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DBS。通过植入电极刺激脑内相关神经核团,调节神经信号传导,改善运动症状。但该手术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机等管理,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术后护理要求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