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炎需从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一般治疗包括提供舒适环境、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对症处理发热和颅内压增高;病因治疗根据病毒性、细菌性等类型进行相应抗病毒、抗生素或特异性治疗;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开展神经功能、认知及语言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婴幼儿、年长儿童脑炎各有不同注意事项,新生儿需谨慎护理用药,婴幼儿要保证安全与合理喂养及合适康复训练,年长儿童需注重心理护理与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
一、一般治疗
(一)一般护理
对于儿童脑炎患者,需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年龄较小的儿童还需关注囟门情况等,因为囟门变化可能反映颅内压等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生命体征正常范围不同,如新生儿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3℃,心率120-140次/分等,通过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注意营养支持,根据儿童年龄提供合适的营养摄入,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的供给,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儿童可能需要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促进康复。
(二)对症支持
发热处理:若儿童出现发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松解衣物、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但需注意不同年龄儿童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对于婴儿,避免过度擦拭等可能引起不适。当体温超过一定范围且符合用药指征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颅内压增高处理:当存在颅内压增高时,需抬高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密切观察儿童的意识、瞳孔等变化,如发现瞳孔不等大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来降低颅内压,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等,不同年龄儿童对于颅内压增高的耐受及药物代谢等情况不同。
二、病因治疗
(一)病毒性脑炎
对于病毒性脑炎,目前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等。需根据病毒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首选阿昔洛韦治疗,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但严格遵循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的要求。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二)细菌性脑炎
细菌性脑炎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脑脊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不同年龄儿童对于不同抗生素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例如新生儿使用某些抗生素需更加谨慎,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药物。
(三)其他类型脑炎
对于如结核性脑炎等其他类型脑炎,需进行抗结核等相应的特异性治疗。要遵循规范的治疗方案,同时考虑儿童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因素,因为儿童的免疫状态等可能影响结核治疗的效果及预后等。
三、康复治疗
(一)神经功能康复
在儿童脑炎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开展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可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如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计划,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等。例如对于婴幼儿,可进行翻身、坐立等大运动训练;对于年长儿童,可进行肢体的协调运动等训练。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方案。
(二)认知及语言康复
如果儿童存在认知障碍或语言障碍,需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对于认知障碍,可通过认知训练游戏等方式进行训练,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对于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障碍程度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也非常重要,要指导家长配合康复训练,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脑炎
新生儿脑炎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肤色等情况,因为新生儿呼吸系统等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在用药方面,要严格按照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新生儿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计算要精确,因为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弱。
(二)婴幼儿脑炎
婴幼儿脑炎需特别注意护理。要保证婴幼儿的安全,避免其发生意外伤害。在营养支持方面,要确保其营养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相对娇嫩,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喂养方式,如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等。同时,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法,要更加注重趣味性,以吸引婴幼儿参与康复训练。
(三)年长儿童脑炎
年长儿童脑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护理,因为年长儿童可能会因疾病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要与年长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在康复训练方面,要鼓励年长儿童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树立康复的信心,根据其兴趣爱好等调整康复训练内容,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